◎刘江睿 徐君强 本报记者 张 强
隆冬时节,豫中腹地,第83集团军某旅一场实战化多要素综合演练正在展开。舟桥分队官兵根据地形,组织器材泛水卸载,推动门桥、准确对接、连接桥节……汽艇操作手杨洁熟练操作汽艇设备,快速完成浮桥架设。这意味着该旅新近配发的装备已经形成战斗力。
快速形成战斗力的背后,离不开该旅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旅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效,助推科技人才进入主战链、指挥链,倒逼部队科技练兵能力生成。
“未来战争比的不仅是装备,还有使用装备的人才骨干。随着现代化设备列装部队,官兵的装备操作能力与部队人才的培养能力正在持续接受考验。”该旅领导介绍,前不久,在接到新装备列装计划后,该旅以送学培训专业技术骨干建设为牵引,同步建设模拟训练专修室。官兵们在此加强装备换用技能,互帮互助。
除了提升官兵的装备操作能力外,该旅还聚焦人才培养,持续推开创新训练模式。“创新思维只有在部队落地生根,才能成为战斗力生成的倍增器。”该旅后装部门助理贾柯告诉记者。
几年前的一次演习,由于场地狭窄展开不便,架设浮桥的桥车作业手王国旭不得不拖着连接线在场地两端来回奔跑。“不仅个人不方便操作,还可能延误整体的架设时间。”王国旭回忆道。
返营复盘时,他不断思考如何改进操作方式,减少桥梁架设时间。一次训练间隙,他将自己的创新思路向连队主官进行汇报,得到了连队的大力支持。连队专门腾出一个房间作为他的工作室,同时向营里申请了专项经费,用于研究改进。不到两个月,王国旭制作出第一代无线操作盒,并在训练中投入检验。
“以前,大家都认为创新是上级部门的事,离基层官兵很遥远。而且受研究场地和经费支出等限制,基层官兵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但王国旭的创新实践给大家打开了一扇窗。”贾柯说。
如今该旅专门设立了科技工作室,鼓励官兵积极解决练兵一线发现的问题,把想法方案变为现实。工作室负责人王浩说:“基层实践是推动技术革新的最好方法,只有注重培育技术革新小组,充分挖掘科技人才队伍创新潜能,才能让实践中涌现的‘金点子’运用在未来战场。”
记者看到,越来越多出自该旅官兵的科技成果显威一线演训场,一大批小革新、小发明在演训中得到检验推广。
未来,该旅将进一步细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方案,将科技人才培养全面纳入备战打仗关键领域统筹抓建,让科技人才队伍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