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旅高级军士群体闻令而动、奔赴战位。 刘明松摄 |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李兵峰 黎 平
从“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手中接过班长的接力棒后,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陈志远四年来坚守深山号位。近日,他带领全班荣立一等功。
记者了解到,该旅有数十名高级军士,平均服役21年。陈志远只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把对党忠诚转化为奋斗强军的实际行动;他们牢记备战打仗职责,刻苦锤炼上阵能指挥、上装能操作、上场能排故的过硬素质;他们立足战位研究破解打仗难题,推广运用一批革新成果……
这些高级军士扎根导弹阵地、锚定发射号位,带动身边官兵以昂扬姿态投身导弹事业,奋力托举大国长剑腾飞。
发射架下
书写忠诚答卷
日前,该旅“红剑讲坛”在导弹军营开讲。数名高级军士走上舞台,赢得广大官兵的掌声。
“铸牢忠诚,就好比咱们发射车的‘方向盘’,只有把准了、把正了,才不会跑偏……”三级军士长张安全向一群新号手交流学理论用理论的心得体会。
2024年,在上级组织的“特驾尖兵”比武中,张安全脱颖而出勇夺第一。入伍以来,他苦练战车驾驶技能,安全行驶数十万公里,参与实弹发射等重大任务,编写百余条操作细则,为大国重器保驾护航。
这些年来,一名名高级军士把“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庄严承诺,化作“导弹听我话、我听党的话”的行动自觉。
那一年,该旅执行实弹发射任务,作为一线操作号手,一级军士长唐兴春为了拿到“入场券”,带领班组号手投入紧张的专攻精练,在考核中夺得全旅总评第一,可是在随机抽点发射单元时,却与主打任务失之交臂。即使如此,他仍以随时准备接受抽点、走上“战场”的姿态,天天上紧备战“发条”,当好“最佳备份”。
二级军士长符斌,当兵后先后经历4次换岗。但他每次换岗都保持对岗位负责、对工作尽责的态度,在每个岗位上都干得出彩,连续多次在上级组织的比武竞赛中夺得第一。
宋庆林等6名一级军士长服役期满后,面对部队和组织需要,毅然选择延期服役。守号位、编教材、带徒弟、传经验,他们激情满怀,开始新的冲锋。
转型冲锋
锻造长缨锋刃
夜已深,两鬓斑白的一级军士长李明亮仍然在专业教室里和图纸“较劲”。虽然连续十多年获评一级操作号手,但本领恐慌、使命忧患逼着他一刻也不敢停歇,天天苦练精训、突破自我。
他常说:“每天小步快跑,是怕打仗的时候顶不上去,是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那一年,全旅换型武器装备,进入能力重塑的调整期。作为基层部队专业班组带头人,高级军士最先面临专业再学、岗位重定等考验。
已是技术尖子的一级军士长汪志峰,积极适应身份转变,向营连领导请缨,选择最难懂、最复杂的一个专业,开启转型的“士兵突击”。
专攻新专业,他一边恶补电路设计、仿真应用等知识,一边参加见学、跟训等任务,把一张张难懂的电路图、原理图“啃下”消化;他解锁新技能,并带头研制模拟训练平台,助力实现“没有装备能操作、有了装备能打仗”的目标。
数月之后,他成为换型后所在专业中第一个获取上岗资格证的号手,重新跨入新专业技术尖子行列。
在这次装备换型考验中,数十名高级军士均交出合格答卷。记者了解到,该旅高级军士群体都经过多个战位历练,始终奋斗在知识重构、能力重塑的转型路上,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任务。
一名名高级军士,一张张先锋名片。近年来,该旅高级军士群体中,有6人获评火箭军工匠型、管理型、复合型军士人才。
破解难题
托举神剑腾飞
近年来,发射车驾驶员、三级军士长高真勇苦练驾驶本领,练就占领阵地一把准、复杂道桥一次过、铁路装载一次成的硬核本领。他探索的某操作方法规范在全旅推广,研究成果获上级科技论文一等奖。
科技是核心战斗力。该旅高级军士始终把专业精湛、技术过硬作为胜战标尺。近年来,他们立足战位破解一线打仗难题,研发了模拟仿真训练装备、某型装备系统等,其中一项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成为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助推器”。
这些高级军士还依托旅里的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经验交流、深化问题研究、集智创新攻关。
“创新工作室是旅党委搭建的平台。这既是对我们的信任,更是对我们的期望。”一级军士长徐品森说。近年来,他结合遂行重大任务实践,与多名高级军士一起梳理分析数十类、近千台件装备维护保养需求,联合编写《备件更换手册》并在全旅推广,成为官兵进行特种装备维护保养的操作指南。
“诞生于创新工作室的一项项实用成果,正成为备战打仗的有力支撑。”该旅一名导弹专家说。
近年来,该旅高级军士群体成为部队技术革新创新的“排头兵”,研制取得近百项创新成果。这些成果被推广运用到实践中,成功助力部队战斗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