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这是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最好时代”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本报记者 吴叶凡

    1月1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记者见到了5张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面庞。他们是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技能大赛”)上的金牌选手,也是我国青年一代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鲜活案例。

    去年9月,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技能力量,也凸显了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

    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学生李宏宇在技能大赛上获得了信息网络布线项目金牌。信息网络布线是一项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家庭用网、企业运营甚至大国重器运转都离不开信息网络布线。“网络像一条条‘高速公路’,我们就像是高速公路的‘修路工’,将它们串联起来,高效互通。”李宏宇生动地比喻道。

    在信息网络布线项目比赛过程中,选手要在两个小时高强度的布线后,立即进行非常精细的光纤操作。这非常考验选手的技能水平、体能以及心理快速调节能力。

    “但这些都没有难倒我,因为我特别热爱钻研技能。比如,在学习水晶头的时候,要解开像麻花一样缠绕在一起的线芯。最初我需要五六个动作才能解开,经过不断地改进优化,最终只需要一个动作就可以完成。”李宏宇说。

    信息网络布线项目取得的这枚金牌十分珍贵。十几年前,无论是技术还是设施设备,我国在这一项目上与其他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从追赶者成为了领跑者。”李宏宇说。

    22岁的龙伟杰是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他在技能大赛上获得了数控铣项目金牌。或许很多人对数控铣这个词感到陌生,其实人们戴的手表、轮船上的螺旋桨、飞机上的发动机等等,都是由数控铣加工出来的。正因为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比赛中要加工的零件,都来自企业的真实任务,而且需要选手完成得既快速又精准。“比如,赛场上允许的误差范围是0.02毫米,这差不多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四分之一,而且要保证上百个检测尺寸的准确,因此我们这个项目也被称为‘精度之王’。”龙伟杰介绍。

    项目难度大、要求高,龙伟杰每天待在车间,面对着机床,日复一日重复操作。

    “这十分考验我们的心态和抗压能力。遇到瓶颈过不去的时候,我也会闹情绪,扛不住的时候也会偷偷掉眼泪。”龙伟杰回忆道。

    支持龙伟杰坚持下去的,是他身边的大国工匠和技能大师们。金牌的背后,更蕴含强大的工匠精神和团队精神。“我们项目的专家组长是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鲁宏勋老师。虽然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可他依然活跃在生产一线。他对工作的认真、执着,对我影响特别大,也让我知道,干我们这一行就得精益求精。”龙伟杰说。

    龙伟杰反复提到,这枚金牌的荣誉不仅仅属于个人,背后还有千万青年人才的支撑。如今,数控铣项目是我国的强项,许多与龙伟杰水平不相上下的青年技能人才,已经分布在珠三角各个机械加工领域。

    “在全国,还有千千万万像我这样的青年技能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这是我们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最好时代,也是我们能持续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龙伟杰说。

    (科技日报北京1月1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