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爱平
“全谷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谷物中天然的膳食纤维、微量营养素及生物活性物质,增加全谷物供给与消费,既有利于助力节粮减损,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又有利于促进营养均衡消费,提升人民健康水平。”1月9日,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王宏表示。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35年,人民群众对全谷物认知水平明显提高,全谷物在居民膳食消费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全谷物消费水平基本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
“全谷物是一个解剖学结构概念,而不是一个谷物种类概念。简单地说,任何一粒天然谷物都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是由胚乳、胚及种皮三个部分组成。全谷物就是谷物仅去除外壳等不可食用部分后保留的完整颖果籽粒,拥有完整的胚乳、胚和种皮,出品率达到98%以上,如果去掉其中一个或两个组成部分,均不能称之为全谷物。”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谭斌介绍,精制谷物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了胚与种皮,仅保留了胚乳部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米与白面,产品出品率仅有65%—75%。
谭斌进一步解释道,生活中常见的谷物种类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燕麦、谷子、高粱、青稞、薏仁米、大麦等。此外,荞麦、藜麦、籽粒苋、菰米等,尽管不属于禾本科谷物,但是它们的组成与谷物非常相似,且长期以来已经被当作人们的主食,因此也把它们当作谷物看待。
全谷物有什么好处?谭斌指出,研究显示,全谷物中维生素B1、B2、叶酸、烟酸等B族维生素,及钙、铁、锌等矿物元素等微量营养成分,比精制谷物多40%—90%,在支持大脑功能、保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全谷物消费占谷物消费的比例还不足1%。《行动计划》提出,到2035年,适应居民营养健康需要的优质全谷物产品更加丰富,全谷物食品供给和消费实现动态平衡,形成链条完整、结构合理、供需适配、持续升级的全谷物产业发展格局。
“因为精制谷物比全谷物口感更好、更易保存,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已经形成‘精米白面’的精制谷物加工与消费习惯。当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打通全谷物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堵点,改变消费者‘不愿吃、不愿买’,企业‘不愿产’的局面。”谭斌说,首先就是要通过开展“全谷物宣传引导行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多渠道、多主体、多场景的全谷物科普活动,做到既“迎合”,又“引领”,生产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全谷物新产品,从而增强全谷物产业供给。
谭斌进一步表示,推动我国全谷物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除了上述行动之外,还包括“全谷物标准引领行动”“全谷物科技创新行动”“全谷物产业提升行动”等。此外,还需要各项有力具体政策措施的加持,比如科普宣教、科技创新及产业引导资金支持、鼓励地方出台全谷物消费支持政策等,从而实现全谷物产业链各环节以及农食医养融合协同发展,努力达到“全谷物 好营养 更健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