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蕴
新质生产力、装备制造、新赛道……连日来,一个个热气腾腾的“关键词”在2025年辽宁省大连市两会会场被提及。在你来我往、热火朝天的讨论交流进程中,科技创新对大连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大连作为我国重要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其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工业水平、增强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连市人大代表、大连北黄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主任孔祥东认为,大连面临着数字化转型步伐与智能化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效应不突出、中低端装备制造企业产值降低等新问题。
“政府积极对接国内资源,带领企业‘走出去’,加大高质量人才投入,扩大行业转型升级空间。”孔祥东说,“专业型人才对推动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向高端产业转型至关重要。要构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平台,通过提升合作紧密度,将一些重点项目交予高校及科研机构来完成。”
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对此,大连市人大代表、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荣坤认为,应突出数智与创新融合,引导企业加大对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打造数智化的产品和服务;突出数智与企业融合,推动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等全流程链再造、全数据链贯通、全价值链联通,打造数字驱动型企业。
大连市人大代表、大连世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王世有表示,应加强绿色制造技术研发,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推广成熟绿色制造技术,推动企业绿色制造技术的升级。
科技创新绝非一人之功、一日之成。新赛道上,是一场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携手并肩、接续奋进的接力赛。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港口城市,大连拥有发展低空经济得天独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研发资源。大连市政协委员、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先能认为,要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无人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无人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应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明确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大连市人大代表、大连市普兰店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王树红建议,要立足于全国未来产业的“空点”提早布局,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对推动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大连市政协委员,亚洲渔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友敏建议,要高质量推进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打造覆盖全市、联通国内外的冷链物流网络,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