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质生产力在行动】
◎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围绕特殊纤维,我们与千禧龙纤等企业的创新合作延续多年。”2024年12月23日,在谈及团队一项技术的攻关历程时,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戚栋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运行两年多来,纺织技术创新中心与浙江理工大学全面开展纺织学科联建,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这些探索与实践,也是浙江以高能级平台为牵引,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
校企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抓手
戚栋明所说的技术,便是由浙江千禧龙纤特种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浙江理工大学等企事业单位联合研制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该材料虽细若发丝,却能吊起千斤重物。不久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获得了2023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浙江理工大学2024年以来,通过创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逐步打通纺织技术创新中心与学校业绩互认、人才互通、成果共享的创新通道,并逐渐破除科研人员职称认定、干部选拔、岗位聘期考核等人才交流障碍。
“高校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这些年科学技术奖的‘获奖大户’。”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表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浙江要强化推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并设立一批科教融合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近日,绍兴、杭州、宁波和嘉兴联合打造的环杭州湾现代纺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对纺织技术创新中心而言,该集群将为其服务浙江省现代纺织产业提供更多抓手。
搭建平台助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不久前,国家电投“天枢一号”智慧能源物联网平台引入“敏迭”优化求解器,形成了国内首个面向工商业储能的优化求解子系统。在一家工厂的实际应用中,该优化求解子系统针对近3万个决策变量和上亿个约束条件,将充放电策略的求解时间从小时级压缩到分钟级,将工厂的综合收益提升了30%。这一优化求解器,正是湖畔实验室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作为浙江唯一一家由民营企业承担建设的省级实验室,湖畔实验室持续探索“做好企业出题人、与高校联合解题、打造标志性成果”的创新路径。湖畔实验室决策智能团队负责人印卧涛博士介绍,实验室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了“敏迭”优化求解器、“八观”气象大模型等标志性成果,并将越来越多的前沿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近年来,浙江加大科技投入,完成了湖畔实验室在内的10家省级实验室、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在内的10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双十平台”)的布局。截至2024年10月,浙江省支持双十平台联合创新主体共建创新载体59家,其中联合企业设立研发中心49家,推动双十平台与省内高校37个学科建立合作关系。如今,双十平台已累计服务41个科技园区和141家企业,签订技术转让等合同606项、实际到账金额7.62亿元,孵化创办企业83家、社会融资超20亿元。
在近日召开的“加快建设创新浙江”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表示,浙江将实施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聚焦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建设,强化产业需求对接,打通成果转化通道,推进科创平台与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