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食材鲜 食才鲜
——河南打造“国人厨房”的秘籍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本报记者 徐庆群  实习记者 荆晓青

    “轰隆隆——轰隆隆——”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像一辆辆“小火车”,运输着米、面、肉、菜、油料等原材料在车间里来回穿梭。在人与机器默契且流畅的配合下,短短5分钟,汤圆、馅饼、饺子、香肠等产品就完成了制作、速冻、封装和打包。在河南,这样的场景,每天在近6000家工厂同时上演。

    连日来,科技日报记者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河南主题采访活动中,对当地多家食品公司进行调研采访,探寻食材源头加工保鲜到产品生产锁鲜的全链条过程,解码河南从“国人粮仓”升级为“国人厨房”的成长秘籍。

    锁鲜背后的技术攻坚

    新鲜、安全、美味、好看,是人们对食品的不懈追求。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速冻食品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如何在冷冻的同时,还能保持食物的新鲜、美味,并且把营养物质流失降到最低?面对这一技术难题,河南多家食品企业进行了多样化探索。

    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公共事务经理石袁伟告诉记者,他们采用纳米级冰晶锁鲜技术,可以将食品中的水分快速冻结成直径为纳米级的冰晶。这一技术不仅不会对食品细胞组织造成破坏,而且复热时食品的营养汁液也不会流失。

    在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保鲜则另有“高招”。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对红枣保鲜采用的技术之一就是烘干除湿,即鲜枣经过干燥和包衣处理后,使其处于28℃恒温环境中,这样可以起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防止营养流失和延长保质期等作用。

    河南御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杨正伟告诉记者:“针对肉粒肠,我们采用阶梯式升温杀菌的锁鲜技术,温度不是突然升高,而是分成3个升温阶段,这对营养和口感有保护作用,极大地保存了肉粒肠的营养和汁水。”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张国治说,目前,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十余所河南高校均设有食品相关专业,河南将粮食生产优势与高校科研优势相结合,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革新。

    全链条保鲜的挑战

    由于人们对于食品新鲜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由“长保”逐渐变成“短保”,这对锁鲜技术、冷链技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确保一个“鲜”字,河南华昱控股有限公司作为我国肉类产业链运营商,与河南省科研院所开展人才合作、技术协同,通过“库(冷藏库)、车(冷链车)、园区、平台”构建华源供应链,支撑起许昌国际农产品物流港。作为其中的科技带头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邹建介绍,物理锁鲜技术不仅仅是降低冷链温度,还包括控制磁场、微波、电场耦合等技术的复合应用,进而实现保质、护色、增脆。

    然而,实现从商超到家庭再到餐桌“最后一公里”的全链条保鲜,仍是食品行业目前面临的一个技术问题。“从食材获取、制品加工到产品运输、进入商超,再走进千家万户、走上老百姓的餐桌,这种全链条的物理保鲜技术,是目前冷链短保质期食材食品实现锁鲜、降低营养流失的难点。”邹建告诉记者。

    新鲜与安全并重

    食材鲜,食才鲜。食品新鲜的源头是食材,因此要强化对食材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

    记者在调研采访中发现,肉类制品生产的源头企业,都把食材的安全、新鲜作为重中之重。“食材是否含有铅、汞等重金属元素,是否有农药、兽药残留甚至非法添加剂等,是检疫的重点。从入场到出场,要经过18道检验工序。”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霄告诉记者,目前对肉制品的检验手段主要靠大型精密设备。

    得益于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质检人员只需将生猪、面点、油脂等食材提取物,在蓝色、红色、黄色的试剂液体中搅拌、加热,其中的微生物含量、新鲜度、酸度、营养元素、能量、脂肪等就能很快测算出来。

    对于食品行业面临的诸如新鲜、安全等普遍问题,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李贵仁告诉记者,用信息化、数字化赋能,积极推进行业关键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的高端化改造是必由之路。

    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近年来,河南省推动农业产业链式、盟式发展,打造万亿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