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南京农高区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科学基地。 受访单位供图 |
◎本报记者 张 晔
通 讯 员 朱韩峰 张志东 蔡 卫
前不久,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分别在南京国家农业高新区(以下简称“南京农高区”)揭牌,为现代农业科技高地建设再添创新力量。
作为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农高区,南京农高区承担着建设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任务。近年来,南京农高区深入落实《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出一整套农业科技成果贯通式转化体系。
科技日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目前,南京农高区共集聚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7家涉农高校院所,建有101个国家级、省市级科研平台,吸引200多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承担370多项农业科技项目,研发出850多项科技成果。
“小盆景”成致富“大风景”
9月25日,位于南京农高区的中国东部(南京)农业科技创新港正式投用,当天就迎来碳中和与生态产品价值化研究院、林木生物质低碳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林下经济研究院等10多个项目落户。
为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南京农高区建成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总店,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创新、应用、示范、推广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
作为我国蓝莓、黑莓的最早种植区之一,南京农高区依托区内7家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力量,加强种业等技术攻关。目前,该区已建成国内品种最全的蓝莓种质资源圃,并依托南京农业大学,收集保存种质资源12万份。同时,南京农高区依托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建成国内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蓝莓种质资源圃,拥有蓝莓种质品种99个。
在南京农高区,蓝莓与黑莓“两莓”产业蓬勃发展,“小盆景”变成致富“大风景”。依托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南京田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开展合作,成功攻克“特色果树采后保鲜减损技术”,使浆果保鲜天数延长至7天,并有望在未来延长至15至20天,大大拓展“两莓”市场覆盖面。
2024年,南京农高区“两莓”鲜果产量达8600吨,其中蓝莓鲜果销售产值达1.6亿元;深加工产品总产值达4.2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技术服务辐射全链条
5年前,南京周子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带着中国首块细胞培养肉入驻南京农高区。经过多年发展,该公司建立了细胞培养肉全产业链生产研发平台,并在2023年成功实现全球首次细胞培养猪脂肪中试放大生产,打通了猪细胞培养肉全面规模化生产路径,成为国内领先的细胞培养肉技术研发公司。
这是南京农高区推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案例之一。南京农高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让农高区的技术服务辐射出去,才是‘国字号’品牌的应有之义。”
为此,南京农高区积极探索“研究在高校、转化在园区、推广在长三角”的成果转化模式,不断深化“全域农高区”理念,紧扣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和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两区一地”定位,加快推进农高区建设发展。
目前,南京农高区已牵头成立长三角种业发展联盟,拥有省级以上种业创新平台17个。农高区联合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集聚以植物表型组学研发中心、动物医学研发中心、未来食品研究院为代表的植物、动物、食品研发中心。今年以来,南京农高区共落实产学研合作6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13亿元。
政策支持企业“唱主角”
位于南京农高区的江苏青好景观园艺有限公司,拥有全国最多的冬青属植物种质资源,是江苏省最大的冬青属植物生产基地。
近日,记者在该公司采访时看到,企业员工和农民正在大棚内扦插育苗。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也在专心致志地进行各项科研试验。
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郝明灼带着技术与团队来到南京农高区,开启了创新创业之路。
郝明灼向记者介绍:“我们打破传统农业的栽培模式,运用现代化技术培育新优品种,在冬青和朱顶红新优品种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今年,我们还获得江苏省林学会林业科学技术奖。”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南京农高区近年来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给予政策、资源等方面支持。
目前,南京农高区已培育出39家高新技术企业、5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瞪羚企业以及21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建成“三站三中心”(依托企业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39个。2024年,南京农高区又有112家企业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