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雅尼国家湿地公园。 谢宛颖摄 |
◎本报记者 杨宇航 通讯员 谢宛颖
冬日的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碧波荡漾,红嘴鸥翩翩起舞,斑嘴鸭悠然嬉戏,绿翅鸭低声吟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里鸟类繁多,生态环境优美,每次来都能拍摄到好看的照片。”近日,在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北部尼洋河畔采风的摄影爱好者旺堆兴奋地说。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西藏林芝市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这里高山林立,湿地公园及周边动植物种类丰富,是青藏高原重要的鸟类越冬栖息地,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
生态修复显成效
曾经,受多种因素影响,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植被持续减少、沙化越来越严重,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自2009年雅尼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特别是2016年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以下简称“湿地公园管理局”)成立后,此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来,湿地公园管理局累计投入超3000万元,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与修复工程,让湿地重焕生机。周边村民也积极参与其中,防沙造林成为日常。1300余亩土地上新绿成荫,既防风固沙又美化环境,实现了生态与民生的双赢。
42岁的拉巴次仁是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的一名普通管护员,他的工作日常就是穿梭于湿地间,清理垃圾、救助野生动物、防止非法行为。“鸟类多了,生态好了,我心里也乐呵。”他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湿地公园管理局采取“管理局+乡镇+村居”的管理模式,将日常督导与群众巡护相结合,保护网越织越密,为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科技进步,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治理也迈入了智慧化新阶段。2021年起,林芝市生态环境部门与高校合作,对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展开全面调查监测,摸清了生态家底。2022年1月,国家林草局批复同意建设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当地采购了土壤、水质、大气、动植物等各类监测仪器和设备,建立了完善的湿地监测体系,能对湿地的水质、土壤、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湿地的生态变化情况。2022年7月,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挂牌成立,标志着科研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尼洋河位于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北部,是林芝市的“母亲河”,其河畔的生态环境对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修复意义重大。
回望过去,尼洋河畔曾是一片荒滩,裸露于河床上的黄沙随风飞扬。如今,河滩种植了绿草和桃树,在春夏之际绿意盎然。
除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外,当地还通过完善环保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和绿色生活方式,使尼洋河的水质得到显著改善。
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进,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绿意更浓,生态更优。截至目前,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已记录鸟类57种、植物64种、昆虫154种。
科技治理提水质
湿地与水,相互依存。保护湿地,离不开河湖治理。近年来,林芝市不断推进河湖治理,水生态修复迈出坚实步伐。
“智慧化河湖治理平台,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林芝市水利局工作人员边巴感慨万分。据了解,为推进河湖治理,当地实施了智慧河湖项目,搭建了智慧化河湖治理平台。
通过平台,河湖的水质、流域信息一目了然。河湖治理更加精准,守护绿水青山有了科学支撑。目前,智慧河湖项目的一期工程稳定运行,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记者了解到,目前,林芝市河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系统集成、云端管治成为常态。不同层级数据互通,河湖管护无缝衔接。“西藏河长制”App的推广,让河湖保护工作可视化、高效化。2023年,林芝市江河湖水质持续提升,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到百分之百,生态画卷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