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以改革创新更好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科学技术协会主要负责人笔谈】

    朱洪波 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科协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必须把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积极贡献。贵州省科协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秉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职能、把握重点、守正创新、系统协同、开放合作、成效集成的原则,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积极推进科协事业改革创新。

    一是夯实工作基础,强化“三条战线”组织建设。充分把握科协独特的组织优势,把建立健全覆盖有效的组织网络体系作为科协所有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建强各级科协机关枢纽。持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协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科协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系统完善科协机关上下左右联结机制,捋顺厘清各层级机关、内设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各有侧重的职能关系,推动科协系统工作相互赋能、高效畅通。推进科协组织有效覆盖。发挥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结合点、交汇处的优势,把高校科协放在基层建设重要位置,以托举青年科技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为主要方向,着力实现高校科协组织全覆盖;结合企业、科研院所、研发机构职能,以助力科技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成果推广为主要方向,持续拓宽企事业科协组织覆盖面;借力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对人才、技术的集聚功能,以搭建科创要素对接平台、促进技术交流、服务科技人员为主要方向,加快推进园区科协组织建设。提升科技社团组织活力。聚焦贵州主战略主定位,进一步优化科技社团布局,推动科技社团与贵州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以试点示范、分类推进为抓手,聚焦破除管理体制障碍、提升内部治理效能、优化评价激励机制等,逐步完善科技社团管理制度。

    二是完善工作体系,履行“四个服务”职能职责。充分把握科协“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职能职责的实践要求,强化系统集成,推动履职效能整体提升。突出引领聚才,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体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着力构建分众化、全参与的科协宣传体系,更广泛地凝聚价值共识;服务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坚持利长远、补短板、抓两头,全力做好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培育培养,“一人一策”精准化服务贵州顶尖人才。突出整合资源,完善创新驱动服务体系。推进博士创新站建设,创新建设理工类、医学类科技小院,建立政产学研多主体联动、要素汇聚涌流的创新联合体,整合省内科创资源;紧贴贵州发展需求,实施“院士专家援黔行动”,开展“会地合作”“会企协作”,推进“科创中国·贵州”建设,启动“银龄科技人才计划”等,链接全国科创资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海智基地建设,强化中外民间科技组织交流合作,引入国际科创资源。突出汇集力量,完善科学素质提升服务体系。推动科普与体育、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全域化科普阵地;借力头部新媒体平台资源和流量优势,发挥科普信息员队伍作用,打造信息化传播体系;推动科普活动、项目、产品更好适配“五大重点人群”各自需求,突出精准化科普供给;广泛有效动员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形成全员化科普格局。突出作用发挥,完善决策咨询服务体系。以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为导向,发挥柔性引才优势,分领域、分行业建立科技智库,开展有组织、命题式决策咨询研究;坚持决策咨询工作与科协其他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决策咨询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双向赋能机制;着力加强决策咨询专报品牌建设,努力实现固本增量,质效双升。

    三是服务中心大局,实现“多项重点”创新突破。充分把握科协自身比较优势,找准工作优先领域持续深耕,统筹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在推动建设贵州一流科技期刊上实现突破。抢抓中国科协推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扩面增量的利好窗口期,加强调研、找准问题,汇聚资源、集群办刊,创新举措、提质增效,重点做优1—2份头部期刊,持续做强后备梯队。在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实现突破。积极争取“科创中国”地方行进入贵州,推动科创要素赋能贵州产业发展;紧抓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初期机遇,建立省级技术经理人组织,完善可能的全国性细分领域技术经理人能力评价标准,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小微企业“先用后转”机制。推动全省科技品牌赛事集群发展上实现突破。科学谋划,系统开展贵州省弘扬科学家精神演讲大赛、贵州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贵州省科普短视频创作大赛等活动。在推动深化对外科技交流合作上实现突破。认真落实中国科协与贵州省政府战略合作协议议定事项,抓住工作重点,紧盯项目落地;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全国学会的紧密联系,汇聚省外人才智力资源助力贵州特色科技强省建设;完善沟通对接机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交流合作;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东盟国家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