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
三湘大地,创新之花田间“绽放”
——湖南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一线见闻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11月24日—27日,三湘大地阳光普照。科技日报记者跟随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南主题采访活动团,先后走访多家企业,体验智慧农业最新成果。

    育秧流水线、智慧“铁牛”、数字化农机平台……映入记者眼帘的,是“绽放”在田埂上的各式农业创新成果。在机械化、智能化浪潮之下,湖南省以科技为笔,精心绘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农业盛景。

    不再“靠天吃饭”,育秧用上流水线

    在益阳富佳科技有限公司的育秧工厂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遍布厂房的高速插秧播种流水线:自动化设备为秧苗覆上表土,机械臂将秧盘整齐地码放成堆,不消片刻,一批秧苗便“新鲜出炉”。该公司通过打造播种流水线,已实现从供盘、供种到覆土、码垛的育秧全流程机械化,只需三个人操作,便能做到一小时播种2000盘,一天播种500—600亩。

    机械化育秧不仅高速高效,还让农民摆脱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困境。

    以往,农户们要等天气回暖后才能开始大田育秧,作物的生长周期完全受制于自然界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而今,工厂里育秧不再受外界气候影响。通过系统控制,育秧工厂内每时每刻都保持着适宜生长的环境,插秧周期缩短了近1/3。

    “机械化还让种植作物不再依赖经验,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场景的育秧需求。”益阳富佳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陈菲介绍,这种智能育秧工厂具有可复制性,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作物特点进行设计构造,实现育秧流水线作业模式的全面推广。

    农机技术革新,“铁牛”下地耕作

    当前,推广先进适用科技和高端农机装备成为农业发展的重点。漫步于在中联智慧产业城,记者的目光被一款谷物联合收获机TF220吸引。

    “这是我们的‘明星产品’,跑得快、收得好,农户们都喜欢。”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经理郭岗介绍,凭借大喂入量、大马力、大割幅、大粮箱谷物联合收获的特性,这台收获机可以收割玉米、大豆、小麦等20余种作物,真正实现了一机多用。此外,该收获机采用复合脱粒+大面积清选系统,在满足高效作业的同时,可以把籽粒损失降至0.6%以下。

    据介绍,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全环节、全地域覆盖的先进农机研发与智慧农事管理,已经形成共计11大系列127个品种。“我们近年来全力推进农业机械技术革新,实现了耕、种、管、收、储全环节,丘陵、平原全地域,农机装备端、生产种植端全数据覆盖。”该公司副总裁卢青说。

    在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这类行业龙头引领全品类创新的同时,中小企业则纷纷瞄准细分市场深耕细作。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田块窄小又分散,大型农机难以施展。“我们立足丘陵山区特点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研发耐用可靠的小农机。”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若桥介绍。以油茶果为例,油茶果栽种在山坡,人工收集费工费时,为此他们研发了油菜果采收机。这款机器爬坡能力强,在节省一半成本的同时,提升80%的工作效率。

    “网约平台”下单,农资精准调配

    “以往,农机资源调配一直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痛点。”湖南大队长农业有限公司智慧农机部负责人刘平介绍,由于信息无法互通,经常出现“空地无机,空机无地”的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公司开发出桃江县数字农业服务系统,农机自此也有了“网约车平台”。有用机需求的农户只需要在平台上提交订单,便有对应的空闲农机“接单”,从而实现资源精准调配。

    无独有偶,湖南生平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天帮忙·农机一键达”农机信息服务平台,也让农民体验到“共享农机”的便利。该平台还能够随时查询天气实况、农机作业天气适宜度等气象信息,让农田管理智能化、精细化,实现由“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科学转变。

    打开中联重科智慧农业平台,远在安徽芜湖的中联峨桥智慧农场出现在记者眼前,让人对“数字赋农、科技助农”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点击屏幕、下达指令,便可远程操控农机离开仓库,驶入田地开展无人化作业;土壤肥力数据、气象数据等信息动态显示,农田情况一目了然。

    “通过天、空、地、人、机五位一体的数据采集体系,即卫星遥感、无人机、传感器、地面服务团队和智能农机,同时基于作物模型和人工智能(AI)大模型技术的智能决策体系,我们实现了大田作物种植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卢青介绍。

    这种数字化、智能化的农田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节肥减药、固氮减排,还能显著省工提效、稳产增产并提升农产品品质。以峨桥智慧农场的施肥管理环节为例,通过智能决策实施数字化施肥方案,每亩农田节省成本44元,相比依靠经验施肥的传统做法,整个农场在施肥方面可节约成本3万多元。

    (本报记者彭竞兰 周思同 王飞 张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