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
捕捉破敌制胜的蛛丝马迹
——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北部战区某部任一荣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

    ◎本报记者 张 强

    深秋时节,寒意袭人。走进北部战区某指挥所,一场演练进行得如火如荼——偌大的屏幕上标满了五颜六色的箭头和符号,各种信息实时更新,“敌我”双方激战正酣。

    地面、海上、空中……各种战况信息接踵而至。突然,某席位传来急报:“敌”可能对我纵深某区域发动袭击。指挥员迅速研判情况,下达联合行动指令,参演部队立即出击,一场“敌”精心策划的突袭行动被化解于无形。

    传送急报的是该战区某部任一荣,一个略显瘦小、两鬓微白、戴着一副厚厚眼镜的军人。前不久,他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他说:“只有洞悉战场海量数据间的微妙联系,从看似寻常的信息中捕捉到破敌制胜的蛛丝马迹,才能拨开迷雾,制胜战场。”

    用创新力服务战斗力

    知敌是胜敌的前提,知得越细,胜的可能就越大。“用自然界的风打比方,就是要知道哪儿会起风、何时起风、起多大风、风吹向哪儿,会有什么威胁……”任一荣说。

    那年3月,国际某热点区域爆发冲突。还在原沈阳军区工作的任一荣受领了一项紧急任务:12小时内汇总有关情况向首长汇报。

    这次冲突动用的武器种类多、作战样式新,这也让年轻的任一荣对现代战争有了深入理解。他在会议室边踱步边思考:传统的文字形式,难以全面反映现代战争的海量信息,能不能改成图表形式,从而更加直观地呈现战场情况。

    说干就干,任一荣将16张地图资料拼接成一张大地图,光着脚跪在图上进行标绘,甄别判断相关情况的真实性和双方的潜在意图。12小时“连轴转”后,任一荣绘制出6幅专题图,得到了首长的高度认可。

    只盯着“旧情况”,打不赢“新战争”。那次任务后,任一荣一门心思扑到了当时尚属空白的某领域研究中。白天业务繁忙,他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往返于资料库和有关部门,争分夺秒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相关需求。

    慢慢地,任一荣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厚,并牵头研制了相关系统。应用该系统,技术人员可以在电脑上将各类数据实时汇总转换为图形、图像等形式,为指挥员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坐在办公室里搞研究,永远摸不清部队需求。任一荣还深入边海防哨所调查研究,累计行程12000余公里,到访20余个哨所,深入了解地形地貌、技术参数、工作流程等情况。随后,他联合科研院所研究前沿科技在军事决策中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该系统的保障能力。

    与时俱进锤炼过硬本领

    联合作战对作战保障提出更高要求。“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单一战场保障向多维空间保障转变,从军种作战保障向联合作战保障转变,从资料信息保障向作战效能保障转变。”任一荣说。

    一次重大演习任务中,任一荣承担有关任务。由于数据来源不同,在比对目标数据之后,竟然出现了5个对应结果。如果这样,后续将无法展开作业。

    “演习等同于实战,基础数据如果不可靠,那就意味着战场态势非常紧急。”任一荣立即组织专班力量开展工作。整整14天,他们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对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审核,最终在时限前完成任务,并在多个单位推广部署运用,为演习救了急。随后,他的研究成果被上级推广。

    回想起这次经历,任一荣仍觉惊心动魄,也更加坚定了锤炼在战场上“知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过硬本领的决心。

    近年来,任一荣参加重大演训保障任务20余次,平均每年有150多天都在值勤中度过。

    很多人会觉得,从事一个领域的工作时间越久,就越得心应手。任一荣却说:“对我们研究战场、研究战争的人来说,干得越久,就越有一种本领恐慌、经验恐慌。现代战争形态变化太快,新战法训法层出不穷、超出想象,如果跟不上时代步伐,洞悉战场的本领不与时俱进,就会变成战场上的‘睁眼瞎’。”

    创新力连着战斗力。这些年,任一荣牵头完成9项重大课题和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获全军性奖项4项、战区级奖项6项,被表彰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