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一子”
——河南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改革纪实

    【改革进行时】

    ◎本报记者 张毅力

    从郑州市红专路上不起眼的小院,到郑东新区绿水环绕的龙子湖智慧岛;从16家零散的研究机构,到48家阵容强大的研发实体……有着66年历史的河南省科学院,通过重建重振,成为河南科技创新力量的一艘“新航母”。

    2021年,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强调要“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加快建设重要人才中心”。

    “三年来,我们一手抓平台体系构建,一手抓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全省科技创新体系重构重塑,成为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一子’。”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省科学院院长徐红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着力打造“一号工程”

    “这个小院不像个省级研究机构,倒像一家作坊。”河南省科学院的一位退休科研人员,和记者谈起三年多前的情形时感慨道。

    河南省科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宋克兴告诉记者:“那时,省科学院运行机制僵化、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难以赋能地方发展。”

    1958年,河南省科学院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应运而生,担负起推动地区科技进步的重任。1979年,该院更名为河南省科学院。在此后的一系列变革中,随着数个研究所的向外合并、多个科研机构的转企,该院科研资源逐步流失。这个河南省唯一的省属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与昔日荣光渐行渐远。

    “河南要奋勇争先,唯有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对于该省的重要性。

    创新驱动,需要打造强有力的引擎。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被确定为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一号工程”。

    2021年7月5日,重建重振工作拉开帷幕。但怎样重建?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并无现成“模板”可套用。

    围绕打造一流平台、提供一流服务、引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重建重振工作领导小组奔赴全国各地深入调研,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在院内外广泛征求意见,各项方案起草工作马不停蹄地展开。

    宋克兴回忆说:“那段时间,省科学院的办公室里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即使到了深夜,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的方案,大家都要讨论几十次。”

    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焕然一新的河南省科学院在龙子湖畔揭牌。

    从场所环境到组织架构全面升级,从人才配置到制度建设深度优化,从战略定位到功能设置整体提升……一个吸附资源、释放动能的“强磁场”就此形成,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量身定制”专门法规

    “科研怎么干,由首席科学家说了算!”徐红星介绍,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的关键,就是为科学家“松绑”,赋予首席科学家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营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

    “现在的省科学院,像是后勤服务部门。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也从传统的预算制转变为灵活的包干制。”该院激光制造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贾天卿说,“这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让大家放开手脚、轻装上阵。”

    借助河南省科学院首批拨付的60多万元科研经费,贾天卿通过“点兵点将”的方式,牵头组建起一支有竞争力的研发团队。同时,相关项目的中试基地也在加速建设中。

    为确保科学家在科研决策中的主导作用,河南在省科学院的制度建设方面推出重要举措。2022年7月,《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成为全国首部为科研单位发展“量身定制”的法规。

    “管不管用、可不可行、能不能解决问题,是衡量立法质量的标准。”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公乐解释道,该条例立足小切口,力求可行管用。例如,《条例》赋予科研主体更多自主权,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条例》还特别增设了“保障促进”一章,不仅将河南省科学院事业发展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还为引进人才的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给予优先保障。

    “起初,一些科研人员对改革的持久性心存疑虑,担心出现‘翻烧饼’情况。”徐红星告诉记者,“《条例》的实施以及执法监督的常态化,给大家吃了‘定心丸’。”

    目前,河南省科学院已引育包括21名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逾百名,培育出60余支一流创新团队,拥有3000多名在岗科研人员,人才规模跻身全国省级科学院第一方阵。

    随着人才的不断聚集,河南省科学院的创新活力也不断释放——牵头建设了墨子、黄淮、黄河3家省级实验室,以及人工智能、超硬材料等8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个拥有多家研发实体的创新矩阵正在形成。

    “院地合作”带动发展

    重建重振后的河南省科学院,还要为各地市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带动“家门口的科学院”不断落地、不断扩大创新生态圈,也是此次改革的重要构想之一。

    在洛阳,美妆与科技的结合,让“美丽经济”之花悄然绽放。洛阳市瀍河区副区长孟文娟告诉记者,中原美谷由省科学院直接运营主导,该项目力争在三年内培育出5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形成百亿级的产业集群,打造河南美妆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焦作,地方与省科学院协同探索出“科创园+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新路径。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家鹏说:“共建的沁阳科创园有效解决了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融入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是县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在鹤壁,“院地合作”不断深化。鹤壁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林瑞介绍,河南省科学院鹤壁分院计划采取联合研发的模式,与企业科研院所广泛合作,搭建起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坚实桥梁。

    “当下,‘家门口的科学院’已在河南多地建起,一个环省科学院的创新生态圈正逐步形成。”河南省科学院院长助理、高新公司党总支书记刘红云介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河南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的一系列改革新举措,是对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次系统性提升。”徐红星表示,“下一步,我院将继续健全科技创新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