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大足黑山羊成重庆养殖业“领头羊”

    ◎本报记者 雍 黎

    毛色纯黑、肉质鲜美的大足黑山羊,不仅实现了规模化养殖,还实现了批次化生产。今年上半年,重庆市大足区存栏大足黑山羊16.45万只,出栏7.7万只。

    20年前,大足黑山羊种群数量仅4000只,一度面临品种消失的困境。通过专家的接力保种和技术攻关,大足黑山羊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产值已超6亿元,综合产值超10亿元,成为重庆养殖业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再晚一点保护,可能就见不到大足黑山羊了!”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家骅曾为黑山羊保种疾呼。由于大足黑山羊养殖技术和管理方式落后,疫病防控能力不足,加上种羊近亲繁殖普遍、提纯复壮工作滞后等原因,大足黑山羊保种曾遭遇严峻挑战。在张家骅的呼吁下,大足区于2003年开启对大足黑山羊的保护研究。

    在重庆市科技局支持下,大足区组建起大足黑山羊科技特派员团,对大足黑山羊进行亲缘关系普查,为大足黑山羊种群编“家谱”、做基因鉴定,明确重庆不同品种山羊之间的亲缘关系,避免在繁殖交配中出现近交情况,提高后代质量。

    针对山羊繁殖效率低及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的难题,科技特派员团经过反复实验,利用批次化生产管理技术,让大足黑山羊同批次受孕、同批次产仔,最后同批次上市销售。“批次化生产管理技术的核心是使母羊群同期发情、集中输精,最终实现羔羊批次化生产的高效繁殖。”重庆市科技特派员、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韩燕国介绍,该项技术受孕率高,能使种公羊利用率提高500%,母羊受胎率增至90%,繁殖率提高15%。同期产仔多、生产快,降低了种公羊的饲养成本,使种公羊的作用最大化,还能满足市场对大足黑山羊大批量上市的需求。

    韩燕国举例说,以前一个200只左右的大足黑山羊种群,需要60只种公羊进行繁育。此项技术推广运用后,只需保留十几只甚至几只种公羊,整体养殖效益能提高20%—30%。这不仅能帮助养殖户增收,还有利于大足黑山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在南方饲养山羊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不能确保牧草的四季均衡供给。”重庆市科技特派员、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陈俊材与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地秸秆作为粗纤维替代品,可有效提高羊对饲料的吸收率,显著降低成本。陈俊材算了一笔账:一只羊断奶后大概20斤,要长到80斤左右要8—12个月,期间会消耗羊饲料600—1000斤。使用秸秆制作的青贮饲料,每只羊可节约饲养成本约100元。此外,秸秆制作的青贮饲料保存久,四季供应,可有效解决冬季饲料供应困难的问题。

    科技特派员团还推广“羊—沼—草”循环养殖模式:牧草用来养羊,羊粪进入沼气池经过氨化处理后,再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地头,将肥料全部还田;田土肥沃后,再用于种植牧草。这个模式不仅解决了黑山羊的“口粮”问题,还实现了养殖场零污染排放,变废为肥。

    要实现大足黑山羊的规模化发展,还要让农户看到养羊的好处,投身养殖业。

    为推广大足黑山羊保种场的优质种羊,大足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黄德利煞费苦心。他提出“借羊还羊”方法:服务中心免费借1只母羊给农户,并提供后期配种等服务,3年内农户只需归还1只同规格的母羊,其余的羊归农户所有。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农户购买种羊的燃眉之急,更以“保底回收”承诺,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千余农户因此受益,燃起养殖大足黑山羊的热情。

    规模化发展带来了稳定优质羊源,黄德利看到了延伸产业链的必要性。他牵头推动建成了大足区畜禽屠宰中心、大足黑山羊餐饮旗舰店,研发生产了方便火锅羊肉粉等8款大足黑山羊深加工产品,实现从牧草种植到餐桌美食的全链条覆盖。这一过程,不仅为当地创造了约5万个就业岗位,更促进城乡资源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大足区提出,到2025年,牵头打造成渝沿线200万只黑山羊产业带,把大足区建成“中国南方黑山羊产业带核心示范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