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明源 华 凌
谈 琳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
首都这一称号,表明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首都之“首”还应该是风气开创、举措革新之首。如今,在我国城市纷纷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北京也在城市更新、基层治理等方面贡献了高质量发展的“北京方案”。
近日,在北京“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当中,记者看到,从通州区焕然一新的社区楼宇,到东城区舒适宜人的老城街区,再到丰台区拔地而起的新兴产业园区,北京用不同层次、不同区位的大量案例表明,科学理念是城市迈向“首善”的重要助力。
社区更新立足民生需求
社区建成30年,在2300余人的常住人口中,有6成是老年人……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云景里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一个“老”小区,但是来到这里,却感受不到“暮气”。平整的道路、清爽的楼栋外立面、别致的绿地,无一不彰显着云景里小区的活力和综合整治的成功。
通州区重大项目协调服务中心副主任邱磊介绍,云景里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实现了两个“双百”:居民上下水改造率100%和外窗护栏拆除率100%。“双百”实现的背后,离不开民意的充分调研,以及小区居民对综合整治工作的高度理解与配合。
“整治过程中,工作人员做了大量调研。我们联合九棵树街道共同组织了10余场居民见面会,利用小程序搭建了线上‘意见箱’,通过多渠道与600余人次沟通,共收集意见建议133条。”邱磊说,正是基于对居民真实需求和小区深层次问题的精准把握,才使得社区综合整治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过去,我们的城市规划、社区建设就像是在白纸上作画,设计只要跟着城市扩张走就行。现在,特大城市已经建成,城市进入了提升质量、更新改造的新阶段。只有树立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方法做调研,获取人们的真实需求,才能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院长范嗣斌说。
街区改造注重统筹兼顾
朝阳门是北京面向东方的门户,如今,这里的街道已成为东城区环境整治提升的先锋。今年,历时近一年的朝阳门南、北小街整治提升工作圆满结束,这条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老街完成了又一次转型。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主任工程师李明扬告诉记者,2001年前后,原本狭长的“小街”逐渐变成了多车道宽马路、大绿地。然而,小街格局“变大”的同时,“以车为本”的大路、封闭的绿地给行人和商户带来了诸多不便。
对此,东城区2023年底开展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通过打破隔离、禁锢,调整道路空间、细化交通组织、改造市政设施、提升景观节点、优化商业品牌形象等措施,实现了从道路空间到城市公园、从环境美化到社区营造的全方位改造。
“城市规划背后的科学理念,也体现在统筹性上。街区的景观、设施与社会治理存在普遍联系,好的改造提升能带来大的政治经济效益。摆脱孤立与片面的思维方式,在规划中引入多元、发展的理念,是做好工作的关键。”范嗣斌说。
回龙观、天通苑社区被戏称为“睡城”。旨在通过提升街区软硬件设施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回天行动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今年,“回天行动计划”在教育、交通、医疗卫生养老、文体绿化、市政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城市更新等7个领域,全年滚动实施了105项重点项目。
曾经的高速发展阶段造就的“睡城”,正在被“唤醒”。
园区规划放眼今昔风物
曾几何时,主打服装产业的大红门地区是社会学家研究城市治理难题的重要场地。如今,这里正在转型成为北京南中轴上的产业新高地。
过去10年,丰台区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365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216家,完成了大红门地区45家市场的疏解腾退。随着疏解腾退与转型升级,区域环境秩序明显好转,交通通行能力提升,拥堵报警数大幅下降。城管举报数、110平台接警数和刑事案件发案率都有了明显下降。
在此基础上,大红门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建成的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园区总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提供近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3万平方米服务配套,近500套人才公寓。截至今年2月,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已入驻170余家高精尖企业,包括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上市公司子公司1家、国家高新企业40家。
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和大红门地区一北一南,都把发展前沿产业作为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
海淀区的东升镇是中关村东升科技园的所在地,入驻了近400家企业,涉及大信息、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东升镇党委书记赵仕伟告诉记者,回望历史,东升镇从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郊区农村,发展成为工业经济发达乡镇,又逐步转型升级成“高精尖”产业聚集、“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
城市形态与前沿产业彼此相因,正塑造着古都北京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