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9日 星期三
科研人员进一步证实
南海鲸类物种多样性丰富

【环保时空】

    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祝华)记者10月6日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深海所”)获悉,由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的“第七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务,近日顺利返回海南三亚。

    本次科考活动收获成果颇丰,科研人员通过调查进一步证实:南海部分海域拥有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有大量深潜和远海型鲸豚动物栖息于南海的深远海区。

    该航次历时18天,航程3300多公里,考察区域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海域的大陆坡、海山及海槽水域。航次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环境DNA收集等手段,在前六航次科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南海的鲸类物种多样性、种群现状和分布模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考察期间,科研人员共目击到深潜和远海鲸类动物37群次,并获取了大量鲸类图片、视频及音频资料。

    科研人员初步分析发现,本航次目击到的鲸类动物至少包含12个物种,其中包括抹香鲸、短肢领航鲸、瓜头鲸、瑞氏海豚(花鲸)、弗氏海豚、热带斑海豚、长吻飞旋海豚、糙齿海豚和瓶鼻海豚9种深潜/远海鲸类物种,以及1种须鲸。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研究员李松海介绍,与前六航次相比,本航次不仅进一步积累了抹香鲸、弗氏海豚、短肢领航鲸等南海常见深潜鲸类物种的生态学、声学和行为学数据,还扩大了瓶鼻海豚、瓜头鲸和糙齿海豚等鲸类物种在南海的分布范围。此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航次新增了须鲸在南海的野外记录,获得了其确切的位置和栖息环境信息。

    相关资料记录表明,在南海出没过的鲸类动物多达30余种,该海域是我国鲸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然而,除历史上的捕鲸记录、部分搁浅鲸类信息以及少数近岸物种的生态学调查外,针对南海尤其是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等深远海区的鲸类研究和保护工作在2019年以前还是一片空白。如今,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已经组织了七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逐步填补了国际上在南海鲸类认知方面的多项空白,为我国下一步保护该海域以鲸类为代表的海洋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松海说,通过在南海持续开展鲸类科考,科研人员已经逐步掌握了南海鲸类物种的组成、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特征。未来,科研人员将深入探索南海鲸类的适应性演化、行为生态特征、栖息地特征及潜在威胁因子等科学问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