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鲁木齐经开区的新疆中财管道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设备。 唐红梅摄 |
◎本报记者 梁 乐 通讯员 唐红梅
相距几千公里,地处东西两端,原本互不相识的企业和人才,通过紧密的科技协作,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日,记者来到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以下简称“乌鲁木齐经开区”)寻找答案。
乌鲁木齐经开区是地处西部的国家级开发区。近年来,经开区积极与东部地区开展跨区域科技创新协作,在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平台联建、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合作机制,为经开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促进企业合作共赢
9月初,在位于乌鲁木齐经开区的新疆中财管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财管道”)厂房内,近百条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赶制订单。
中财管道总经理刘鲁亮告诉记者,随着建材行业不断发展,企业对管材性能指标也有了更高要求。尽管公司近年来不断寻找更优质的原材料,但囿于研发能力不足,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针对这一困境,乌鲁木齐经开区积极响应,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实际,广泛征集园区企业的创新项目需求,打破地域界限,推动跨区域东西部科技协作,为企业寻求破题之道。
在中财管道提交项目需求后不久,就得到了乌鲁木齐经开区科技部门的回应:安徽的一家企业拥有一种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很快,在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下,两家原本“素未谋面”的企业迅速达成一系列技术合作。
“相比我们之前使用的传统原料,安徽这家公司研发的微珠材料在隔音、阻燃、电绝缘等性能方面均具备优势,而且更加环保,十分符合我们的需求。”刘鲁亮说,目前微珠材料生产线已经进入中试阶段,两家公司组成联合科技攻关小组,共同应对并解决试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令人振奋的是,安徽企业还派来了一支博士团队,这将进一步带动企业人才队伍的高端化发展。”刘鲁亮说,未来,中财管道将依托东西部科技协作机制,加速创新产品的研发与落地,为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乌鲁木齐经开区科技局党组书记陈鹏介绍,今年以来,乌鲁木齐经开区依托乌鲁木齐市“1+4+N”跨区域合作体系,不断构建完善的跨区域协同机制,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高质量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储势蓄能。
畅通人才交流渠道
人才协作是东西部协作的重要内容。乌鲁木齐经开区通过畅通人才交流渠道,推动形成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的东西部科技协作新格局。
位于乌鲁木齐经开区的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开展稀有轻金属锂铷铯冶炼、分析、新材料开发和推广应用的专业科研生产单位。
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科技项目管理部主任董立认为,对于新疆的科研单位来说,深化东西部科技协作的首要任务是引进并留住高层次人才。
在乌鲁木齐经开区和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9月,时任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教师刘波积极响应号召,来到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主要负责科技创新和纵向项目管理等工作。到任后不久,他就发现新疆有色金属行业在固废处置方面存在难题。
在刘波的倡议下,研究所成立了“生态环境材料实验室”,并联合新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了有色金属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团队。经过多年持续攻关与不懈努力,团队在铜水淬渣、电解锰渣、铍冶炼渣等固废的资源化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冶金固废制备建材应用技术研究。
近年来,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不断深化东西部科技协作,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同时,研究所还在绿色矿业与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领域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建成了战略性矿产资源综合回收、锂铍铷铯高纯化合物制备、高纯稀贵金属精深加工、高纯锂离子电池材料中试示范基地,进一步延伸战略性能源金属产业链。
推出多项创新举措
近年来,乌鲁木齐经开区发挥资源优势,系统谋划布局,不断推动东西部科技协作走深走实。
目前,乌鲁木齐经开区成功与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达成合作,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乌鲁木齐)基地,形成了包含90余家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
乌鲁木齐经开区还积极开展自治区重点研发、重大项目和“2+5”重点人才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推动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在新疆创新创业。
此外,乌鲁木齐经开区抢抓新疆自贸试验区发展机遇,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外资企业和国际研究机构前来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
陈鹏介绍,接下来,乌鲁木齐经开区将围绕新疆“九大产业集群”,进一步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推动东西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合作,吸引东部地区高层次人才来到这里工作,促进东西部地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人才交流。同时,经开区将鼓励和支持一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现代化水平,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从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东部地区科技成果在西部地区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