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只为那一抹“雨过天青色”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孙 越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歌手周杰伦的《青花瓷》早已风靡大街小巷,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的“天青色”吟唱的是北宋名瓷——汝瓷。这是一个从历史书里走出来的名字。千年之间,从传奇身世到失而复得,它的复兴之路凝聚着一代代汝瓷工匠隽永绵长的文化情怀。

    “汝瓷是古代文人思想修养与美学精神的融合,是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近日,玉松汝瓷第二代掌门人李晓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千年汝瓷终归来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汝瓷是北宋皇室的御用瓷器,历来享有“青如天、碧如玉、叩声如磬、有如堆脂”的美誉。

    然而,汝瓷之美如昙花一现。战火烽烟中的北宋末年,汝窑被毁,汝瓷烧制技艺就此失传。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文立介绍,从那以后,尽管历朝历代都在仿制汝瓷,但因配釉和窑变工艺独特,竟无一仿制成功。

    千年之后的今天,传世汝瓷不足百件,几乎每一件都成了稀世珍宝。

    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指出,“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汝窑和龙泉窑”。随后,国家轻工部做出了《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定》。然而,汝窑已经蒙尘千年,汝窑复兴谈何容易?

    接到指示后,河南省工业厅专门抽调河南省艺术学院教授梁冰潜、工艺美术公司工艺师李绍翰等组成临时突击机构展开恢复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汝瓷工立志重燃汝窑炉火。

    “1983年,汝官瓷天蓝釉首次试验成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突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孟玉松说。今年年逾80岁的她,作为宋官汝窑天青釉工艺技术恢复工作中的重要人物,曾以科学工作者的身份,与郭遂、朱文立等人一起,使失传800多年的宋官汝窑天青釉工艺全面恢复。

    1986年,汝瓷十七号豆绿釉试验获得成功,制作团队解析了汝瓷釉色的呈色机理、窑内还原气氛和温度的奥妙,并且制定了汝瓷烧成的升温曲线等,解决了汝瓷试验中的疑难问题,为试制汝瓷月白釉,恢复生产天蓝釉、天青釉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复原后“走”向海外

    复原“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天青色始终是汝瓷工匠们的最高追求。朱文立为此奋战了2000多个日夜。为寻找矿石原料,他不分寒暑冷热,踏遍深山野岭,磨破了10多双鞋。为了调配方、做试验,朱文立每次都要站在约1000℃的瓷窑旁边,观察瓷器变化。一窑烧下来,他往往累得像大病一场。

    1987年4月的一天,又是一个出窑的日子,这一次,瓷窑已经连着烧了三天两夜了。当疲惫不堪的朱文立像往常一样去查看的时候,令他魂牵梦萦的天青色终于呈现在他的眼前。这意味着,经过1000多次试验后,“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色彩终于在千年后重新绽放。

    河南省汝州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张志强说,在汝州,像朱文立这样,一心致力于汝瓷复兴事业的工匠还有很多。除了恢复传统釉色,他们还研制出了天目釉、新汝釉、玛瑙釉等系列汝窑新釉色。

    他们是汝瓷工匠,更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家。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汝瓷恢复不断取得新进展:1988年,汝瓷月白釉、天青釉陆续试验成功,引起整个古陶瓷界震动,成为汝官窑全面恢复的重要转折点;2010年6月,汝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汝瓷科技工作者们还把传统汝瓷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在对汝瓷原料科学全面的理化分析基础上,不断调试配方。烧成窑炉也逐步从古老的马蹄窑发展到直焰窑、倒焰窑。后来,他们又引进了隧道窑和推板窑,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汝瓷生产由小批量试验发展到大批量生产,实现了出口创汇。

    目前,汝州市拥有玉松、朱氏等汝瓷开发企业、研究所300多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其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英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疏影钵、龙耳炉等多件名家力作还被选为外事活动高端礼品,赠送给外国政要。

    对此,李晓涓表示,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外界对汝瓷的接受度也明显提高。

    千年窑火重续,文化源远流长。如今,曾经神秘的汝瓷,凭借科研之手浴火重生,走出历史尘烟,走向世界,散入千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