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精准管控 基础先行

    ◎本报记者 李 禾

    位于重庆市长寿区的中国石化重庆川维化工氢燃料提纯项目,每天可为当地供应高纯氢6400公斤,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万吨。“氢燃料提纯项目的顺利落地,与‘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密不可分。”重庆市长寿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尤明刚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重庆市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即设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将重庆市国土空间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大类。在此基础上,重庆各地在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方面,都将环境管控单元作为重要依据,在生态红线内做“减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做“加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

    “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是一个新提法。”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巩固说,相比于以往“管理体制”“基本制度”等表述,“基础体制”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强调相关制度举措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石作用,表明其重要性,以及坚持贯彻不动摇的决心。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中改善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中改善。2023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保持长期向好态势,优良天数比例为85.5%;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9.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全国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生态结构较完整、功能较完善;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30%以上。

    山东大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教授张林波说,我国在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转型、制度体系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方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系统性。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是实施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根基,是生态文明制度落地的重要保障,对于维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张林波说,下一步,应加强生态环境立法和空间规划引领,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施分区化、差异化生态环境管理,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逐步摒弃粗放型治理模式

    根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山西省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临岸一定范围内禁止建设“两高一资”项目及相关产业园区。同时,当地还推动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迁入合规园区内。为更好实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2022年山西省上线运行分区管控数据管理及应用平台,面向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生态成果展示、查询、智能研判等服务。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继平说,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山西省黄河流域共划定环境管控单元1154个。同时,山西省制定《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总体管控要求》,优化黄河沿岸资源能源开发布局,提高沿黄项目建设准入门槛,切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针对单一区域、线、点上的局部微观管理已不能满足系统性治理需求。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成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目前,全国各省区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已建设完成并上线运行,实现了“一图全览、一键研判、一站服务”,为地方开发建设提供参考决策依据。部分地区项目的审批时间由以“周”计时缩短为按“天”计时。

    巩固说,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既与今年国家正式推行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呼应,也指明了未来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精细化,以及对“运动式”“一刀切”等粗放型治理的摒弃。

    张林波告诉记者,未来在生态环境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应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持续加强生态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强化监测数智化转型和数据质量管控,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框架,科学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