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看招】
◎本报记者 叶 青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推进会近期在广州召开。“我们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体系,构建形成层次分明的基础研究项目资助体系。”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表示。
根据《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23》,广东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连续2年排名全国第二。2023年,广东全省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63项,获批经费达28.63亿元。
迈入国内基础研究第一方阵
近年来,广东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在“从0到1”的重大原创突破上不断丰富“广东实践”,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处于跃升期,并迈入国内基础研究第一方阵。
优秀成绩的背后,与广东建立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体系分不开。广东在省政府工作报告及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2023年省科技专项中,基础研究投入30.5亿元,占比约40%。
2019年,广东推动设立省市联合基金,引导地市财政投入支持基础研究。至2023年底,已顺利实施粤穗、粤深、粤佛、粤莞、粤惠5支省市联合基金。畅通企业投入新渠道,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有11家企业投入1.7亿元设立省企联合基金支持开展基础研究。探索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新模式,如腾讯公司出资100亿元设立“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
强化对“人”的支持
去年7月,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首次在镍氧化物中发现达到液氮温区的超导电性,相关研究成果登上《自然》杂志。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独立取得的一项突破性成果,是基础研究的标志性进展。
“回国之初,我并无《自然》《科学》傍身,也无国家级人才项目加持,然而中山大学不拘一格,给予我充分信任和重视。得益于广东省完善的基础研究支撑体系,稳定的经费支持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聚焦重要科学问题开展长周期、自由式探索。”王猛说。
近几年,广东改革基础研究项目资助模式,强化对“人”的支持。“从支持项目为主向支持‘人’为主转变,探索以领军人才为核心、以信任为基础、竞争性和稳定性兼具的科研资助模式。”龚国平说。
同时,广东深化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改革,在省基金项目中全面开展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试点。实施稳定支持科研经费提取奖励经费试点,允许试点单位从财政安排用于稳定支持科研项目的经费中提取不超过20%作为奖励经费。
针对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广东探索长周期支持机制,采用“5+5”模式长期稳定支持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强化基础研究人才梯队建设。
将同港澳开展深度科技合作
“我们有几项原创性成果,已实现了技术转让,很快会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在前期基础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小明强调,前沿基础研究的发现,可以形成变革性技术,但需要时间打通技术瓶颈。
陈小明所在的功能分子工程基础研究卓越中心,是本次会议上5个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授牌的单位之一。同时,会议现场还为5个广东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进行了授牌。
“每个卓越中心5年共支持1亿元,支持它们汇聚卓越人才、开展卓越研究、产出卓越成果。”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朱孔军说。
陈小明认为,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布局,不仅有利于前沿、基础研究工作;还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和引进,激励科研人员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探索,产生引领性的新成果。
“广东将继续加强平台建设,壮大战略科技力量。”龚国平透露,广东将同港澳共同开展深度科技合作,探索由港澳方牵头新建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支持港澳力量深度参与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