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如实告知”与“千里共同途”
——邓稼先一封亲笔信的故事
邓稼先1971年致杨振宁的信(原件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供图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内的“许身国威壮河山——邓稼先百年诞辰生平事迹展”。
视觉中国供图

【科学家手稿】

    编者按 今年6月25日,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诞辰一百周年。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奉献了一生,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激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为此,本报推出纪念文章,与读者共同追忆这位以身许国的科学家典范。

◎吴明静

    

    1971年夏,北京北郊。深夜电话铃突然响起,打破了一间简朴卧室的宁静。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床上惊坐而起。他迅速平复心情,拿起电话,那头传来简洁清晰的话语,居然是传达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对杨振宁先生的询问,如实告知。

    “如实告知”四字,犹如一声清脆的鞭炮,将这位男子的睡意彻底炸消。他索性穿好衣服,走到书桌前,拧亮台灯,开始写信。拿起笔的瞬间,他的手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这位连夜写信的男子就是邓稼先,当时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负责人。就在不久前,他和阔别20多年的发小,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见面,并在北京走访了他们有着共同回忆的一些地方。这是杨振宁自1945年赴美后第一次回国探亲。

    邓杨两家是同乡兼世交,邓稼先和杨振宁是清华园里一起长大的玩伴、北平崇德中学的同学,又先后考入西南联大。杨振宁年长2岁,毕业后先赴美留学,当邓稼先大学毕业赴美时,特意征求了杨振宁的意见,选择在普渡大学深造。在美期间,杨振宁对邓稼先关照有加,奖学金未下发前邓稼先一时生活拮据,是杨振宁及时伸出援手。后来,邓稼先多次对妻子许鹿希谈及与杨振宁的情谊。

    1950年,邓稼先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九天就急匆匆踏上归国路,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1958年,钱三强先生安排他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负责理论研究。从此,他隐姓埋名,将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献给了中国核武器事业。

    1971年杨振宁回国,会见亲友的名单里第二个就是邓稼先。

    与暌违21年的好友见面,邓稼先与杨振宁自然要畅叙别情,却又无法倾心交谈,他们都要避免谈及研究工作。邓稼先要守保密纪律。杨振宁其实早就在美国报纸上看到种种消息,说设计中国原子弹的人物中有邓稼先。他对邓稼先自然很关心,但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连邓稼先的工作地点都不要询问。邓稼先倒是主动提及自己“从外地回来”,但也没有多说。

    杨振宁离开北京时,邓稼先到机场送行。那时,送行可以送到舷梯下。在转身告别之际,杨振宁终于忍不住发问:“美国谣传1948年来中国的寒春(中文名,原名Joan Hinton)参加了中国的原子弹研制,是不是真的?”

    邓稼先表示,要去证实一下,再告诉好友。

    他回去后,立即向上级请示,一直报到周总理处。周总理作出明确指示,并在半夜时分传达给邓稼先本人。

    据许鹿希回忆,自从参加核武器研制,邓稼先的睡眠就不如从前了,重任在肩让他总是入睡艰难。在和杨振宁相聚的这段日子,久别重逢的兴奋喜悦,无法尽兴畅谈的怅然,还有西北高原正在攻关的科研难题,都令他辗转反侧、思虑繁杂。半夜接到电话后,邓稼先更是再无丝毫睡意。

    他平素不是擅长言辞的人,在短短几天的欢聚中,对好友还有很多不知如何吐露的话语。原以为只能吞进肚中了,好在如今有了写一封信的契机,他就在那一个安静的深夜里,“如实告知”好友:“关于你要打听的事,我已向组织上了解,寒春确实没有参加过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事,我特地写这封信告诉你。”他还把自己最诚恳的愿望一股脑表达了出来:“这次在北京见到你,时间虽然不长,但每天晚上回来后心情总是不很平静,从小在一起,各个时期的情景,总是涌上心头。这次送你走后,心里自然有些惜别之感。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他希望与好友不仅是天涯若比邻的“千里共婵娟”,更要“千里共同途”。

    邓稼先连夜写就的信件,第二天由专人坐飞机送到杨振宁手中。当时杨振宁正在上海访问,在赴宴中接到信,他就在席间展开信件,看到邓稼先的笔迹,受到极大的感情震荡,以至于热泪盈眶,不得不去卫生间整理仪容。杨振宁后来著文写到:“事后我自问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激动:为了民族的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他说他想不清楚,大约是未能寻找到有足够力量的言辞,能够准确表述他与好友之间联通的磅礴心意:中国的核武器工程,除了在早期得到苏联极少的“援助”之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与。这一事实,固然壮国威、涨志气,但也让杨振宁领悟到,对物质基础和科研基础都极为薄弱的新中国而言,这是一项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邓稼先和中国科学家们必然面临并战胜了众多难以一一备述的艰难困苦。

    中美恢复正常关系后,杨振宁又多次回国,与邓稼先还有过会面,两人虽没有再提及“共同途”,但他们却仿佛有了一个无言的默契,友谊愈发炽烈。

    1985年7月,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确诊癌症晚期住进医院,杨振宁多次探望。当听说美国有一种特效药但尚未上市,杨振宁就想办法购买并委托人带回国,但终因副作用太大未能用上。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终年62岁。

    杨振宁将对好友的情感都铺陈在亲笔撰写的《邓稼先》中,文章情真意切,被人广为传颂。杨振宁说,邓稼先忠厚平实,能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为中华民族作出历史性贡献。

    2024年6月25日,是邓稼先诞辰一百周年。前年,杨振宁在自己的百岁华诞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第一次公布1971年邓稼先给他写的这封信,公开回应好友“千里共同途”的呼唤。他说:“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时间洪流滚滚向前,一代又一代力量接续奉献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当下最重要的历史性任务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与实践中,邓稼先的精神常在!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