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持之以恒解析鱼类遗传育种密码
——科研助理代表座谈会发言摘登

丁 苗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团队科研助理

    2015年,我有幸在桂建芳院士指导下接触鱼类遗传育种,踏入科学研究的大门。

    得益于团队老师们的悉心帮助,我在担任特别研究助理期间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等,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研究项目等。

    我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见桂建芳院士的场景。当我忐忑不安地踏入桂老师办公室时,他正在书丛中奋笔疾书。察觉到我进门,他放下手中的笔,微笑着给我介绍了实验室研究工作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话末,他问我喜欢哪个研究方向,我说对遗传和性别决定感兴趣,全雌性群体中有雄鱼,这个很有意思。

    在桂建芳院士的鼓励下,经过半年时间的摸索,我成功在含有一百五十多条染色体的银鲫中搭建了课题所需的关键技术——单条染色体荧光显微切割技术。这套完整体系在当时尚未见公开报道。

    桂建芳院士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宽广的科学视野,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引领我们勇敢地向未知科学进发。

    在科研征途上,开放交流和跨学科合作至关重要。当我获得银鲫单条染色体的基因组信息后,相关的生物学故事需要通过生物信息学来解析。

    当时,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领域。桂建芳院士和李熙银老师支持并为我提供学习生物信息学的机会。经过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单条染色体基因组解析,从而确定鱼类全雌性群体中少量雄性个体的产生,正与我们定位和解析的额外微小染色体有关。这是领先国际同行的研究结果。

    我从桂建芳院士身上学到的重要一点是,做科研需要持之以恒、不断进取、执着拓新、勇于攻坚。为了获得我国鲫鱼种质资源第一手资料和活体资源,桂建芳院士曾亲自带领团队在全国大江、大河、大湖的50多个样点调研,行程几万里,取样近5000尾,细致全面地记录了样本信息。

    在优秀科学家们的耐心引导下,我们青年学者感受到浓烈的科研氛围,有机会获得成长,有勇气与难题对峙。我们也会加倍努力,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勇敢主动地担负起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使命。

    (本报记者吴纯新整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