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专家在二〇二四耒耜国际会议上建议——
加快农机智能化创新

◎本报记者 张 晔

    近日,在江苏大学举办的2024耒耜国际会议上,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方宪法表示,农业装备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必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发力度,补齐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提升农机装备应用研发水平。

    农机创新非常重要

    方宪法介绍,作为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我国农机企业总数超过8000家,但产业集中度较低,仅在30%—50%之间,而发达国家的产业集中度则大于70%,尤其五大农机跨国企业就占了全球市场的70%。

    从农机产品品类来看,我国可生产14大类50小类、共计4000多种农机产品,但主要为中小型、中低端产品,而五大农机跨国企业生产7000多种农机产品,集中在高端产品。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机保有量达2亿台(套),综合机械化率74%;与此对应的是,发达国家的农机化水平超过90%。目前,我国80%的高端农机产品依赖进口。农机产品作业效率上比国外先进水平低40%,技术阶段相差1—2代。

    方宪法认为,农机创新非常重要,美国约翰迪尔每年研发费用超过14亿美元。而我国农业机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上还存在短板弱项: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如缺乏基础数据和模型,许多关键技术产品的效率、可靠性等为国外领先水平的50%左右;二是高性能零部件依赖进口,多种高端部件对外依存度高达90%;三是重大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有短板,全程全面机械化仍旧有40%左右的产品空白,外资品牌占我国高端农业机械市场份额的80%以上。

    智能化是农机创新竞争焦点

    “农业机器人是精准、无人、个体、全时作业的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是战略制高点和竞争焦点。”方宪法说。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将智能农机装备列为农业创新的核心范畴,对其全产业链进行了布局,并构建了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商业化发展模式。

    有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总量约为870亿美元,其中大田、果蔬、畜禽养殖三大类机器人占比将超过80%。

    国内主要农机企业正纷纷加码智能农机,并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智能化。

    方宪法认为,新一代农业装备技术、产品及服务体系必须同时具备自我感知优化、精准施用作业规划、数据快速决策、数据实时传输以及相应的传感器和机械系统。我国未来智能农机市场空间极大,大田、果蔬、畜禽养殖三大类机器人将创造近千亿产值。高端、智能农机已成为未来我国农机企业必争的战略要地。

    江苏大学教授张天佐举例说,种小麦的比较效益是最低的,但几十年来其生产一直比较稳定,主要原因是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使农民省心、省力又省钱。然而,糖料蔗和油菜籽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一些丘陵山区面临土地抛荒弃种,设施农业也面临可持续发展危机,其背后都有农机装备缺乏或效率低下等原因。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张天佐表示,今后10—20年,是我国新老两代务农劳动力“迭代更替”的集中期,新老两代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都十分强劲,也为农机装备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智能农机的发展,除了市场助推之外,政策也是重要条件之一。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性变革,智能农机正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器。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其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