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开栏的话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科技成果转化。而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日起,科技日报开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专栏,记录各地、各部门打通堵点卡点,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典型做法,以飨读者。
在北京凝基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有一条特殊的冰壶道。它由该公司在国际上首创的凝胶冰雪材料搭建而成。凝胶冰雪90%以上的成分是水,具有与自然冰雪几乎相同的视感和触感。但加入了一种高聚物网络后,即使升温,它也不会融化。
这是该公司的核心技术——打造永不融化的冰雪。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张凯研究了多年水凝胶。将水凝胶和冰雪结合,得益于“科技冬奥”的契机。
一开始,张凯并没有想过这么快进行成果转化。去年年初,各种利好因素叠加,让他走上了快车道。“我们受益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张凯说。
创新机制 解除成果转化后顾之忧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张凯的凝胶冰雪“出圈”了。各路人士找上门来谈合作。张凯渐渐觉得,好像要“玩真的”了。
但要创业,张凯有顾虑——担心成立公司流程复杂,成立后若要融资,又要经过层层审批。
2023年初,在一次面向全校的大会上,学校重点宣贯了“合规、共赢、选优、做强”的科技成果转化理念,强调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正本清源,高质量发展学科性公司。
张凯了解到,北京理工大学创新性地提出了“先赋权后行权”新机制,即经论证后,由学校批准教师先行创办企业,并授权该企业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转化;经过一定期限,待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学校再按照事先的约定比例入股。
“保留所有权,赋予使用权,股权变期权。”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陈柏强这样概括这套新机制,“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教师创业的规范性,又切实提高了企业组建和后续运行效率,并充分保障了学校的预期收益。”
学校建立了一套标准制度和流程,打消教师后顾之忧;技术转移中心还安排专门团队对“先赋权后行权”企业提供全程赋能,协助开展融资和市场推广等工作。
几乎是同时,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所在的房山区伸出了橄榄枝,希望张凯能把企业落在良乡大学城。凝胶冰雪符合大学城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规划。
一切都很快。2023年4月,房山区和团队谈了支持企业的优惠政策;6月,一栋七层办公大楼的钥匙就交到了张凯手中。
科技成果转化,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符合区域发展需求,因为有了顺畅的转化机制,于是,一切“异常顺利”。
完善链条 走好成果转化关键一步
但光有政策支持还不够。
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变成产品,其中最为惊险的一步,其实是中试。
张凯说,这是“死亡之谷”。
中试即产品的较小规模生产,根据应用场景调整材料各个成分比例,优化工艺,并最终将其固定下来,建立多样化的产品标准数据库,为大批量生产铺路。
中试环节重要,地位却有些“尴尬”。中试学术价值小,无法产生论文;没有商业价值,无法产生利润。
去哪里中试?
张凯将目光投向了北京理工大学属地研究院。在离北京最近的唐山研究院,基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团队在那里打造了凝胶冰雪应用示范中心。
唐山研究院为公司提供了1400平方米的中试基地,配备了两位专职工程师,还有与当地高校联合培养的学生;北京理工大学的教师团队则以柔性的方法参与其中。
人和地的问题,都解决了。
这样一来,公司的创新链条就完整了。在大学,做凝胶材料的基础研究;在唐山,做产品的放大试验;在房山,做商业化对外推广。
创新链中,还有反馈机制。销售团队在市场上嗅到的信号,可以反馈给研发机构。如果和力学、热学等基础性能相关,由学校团队出手;如果和工艺、流程相关,则交给唐山中试基地。
除了中试基地,成果转化企业也非常需要应用场景。眼见为实,有样板间,大家就有了定心丸。
在唐山研究院,他们建了冰壶馆;在房山,他们建了北京最大户外人工冰场;在公司里,还有一间冰雪咖啡厅,近日会开放供附近居民、学生体验。
目前,该公司已经在文创、体育、冷链物流和医疗健康等领域发力,并快速完成千万级融资。这个成立不到一年的公司,正在新材料的新赛道上开疆拓土。
做了一年成果转化,张凯发现,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和核心目标。学科型公司,不仅是科研价值的试金石和放大器,还能从多个维度为高校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