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 乐 朱 彤
“新疆油气开发要向着万米深度、纳米尺度、百年跨度进军,以科技创新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4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主任孙龙德在科技支撑新疆油气产业发展院士报告会上立下“军令状”。
在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干部任命环节结束后,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14位院士先后走上演讲台,深入分析国家油气能源供应现状、新疆油气产业发展优势及前景等。
在报告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设立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是打造油气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
孙龙德介绍,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将聚焦油气勘探开发和特色油气转化技术,开展超深层油气勘探及高效开发、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老油气田提质增效、特色油气资源转化;加快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在实现“双碳”目标上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新疆已探明石油资源量位居全国首位、天然气资源量位居全国第二位,油气当量连续三年稳居全国首位。
院士们普遍认为,新疆近年来油气开采不断增量,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建设提速,将为增储上产提供更加强劲的科技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焕泉表示,老油田是我国原油稳产的“压舱石”。新疆作为全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油田类型多样,多种开发方式并存。但与全国油田平均水平相比,新疆油田采收率偏低。
“我们希望借助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新疆油田采收率,从而实现增储上产。”孙焕泉说。
老油田需要新技术焕发活力,而在接近万米的深地,更需要科技创新唤醒“沉睡”的油气资源。
作为全球演化历史最复杂的超级油气盆地,近十年来,塔里木盆地深层钻井达到1800余口,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地质条件最复杂的超深层油气生产基地,产量接近2000万吨。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芳表示,和上百亿吨的储量相比,目前新疆深层油气的勘探开发只是前进了“一小步”。下一步,还要集中科研力量、突破常规,向着更复杂的“无人区”挺进,进一步释放深层油气潜力。
“超深层已成为我国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主阵地。向地球深部挺进,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端稳端牢能源饭碗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认为,超深特深油气钻探面临超高温、超高压、超地应力、复杂工况等挑战,急需建设深地大井筒工程科学实验装置,加速科学进军深地进程。
“我们初步设想,在新疆建设由可视化、智能化试验井等6大模块组成的深地大井筒工程科学实验装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突破钻探深度极限,实现深地资源持续勘探开发,为油气增储上产提供保障。”孙金声说。
我国面临着富煤、少油、缺气的能源结构,以煤层气为主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水昌认为,背靠丰富的煤炭资源,新疆应当开展大规模先导试验,加速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迭代升级,形成不同类型煤层气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体系,将新疆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煤层气开采基地。
在当天的报告会上,院士们还围绕打造数智油气盆地、石油分子工程助力炼化转型升级等热点话题展开探讨。
“远道而来的院士们为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出谋划策,更是为新疆油气领域科技创新锚定了奋斗目标。”新疆科技厅党组书记、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新疆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