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旁,“军营创客”攻关小组官兵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秦钱江摄 |
◎秦钱江 本报记者 张 强
近日,琼岛某机场铁翼飞旋,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团数架固定翼反潜巡逻机接续起飞升空,开展搜攻潜训练。在该团修理厂作业现场,机务人员使用了“飞机发动机短舱前段拆装托架”等装备,不仅减少了维修人员数量,还明显缩短了用时,让保障任务得以高效完成。
近年来,该团作为南海前哨的一支新质作战力量,列装机型的种类越来越多、飞行训练强度不断加大,战机维护保障工作面临挑战。该团修理厂领导毕亚辉告诉记者,官兵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创新潜力。自“便携式飞机轮胎拆装机”“飞机发动机短舱前段拆装托架”等5项自主革新成果应用一线后,机务维修保障质效得到大幅提升。
点燃团队创新热情
记者了解到,“便携式飞机轮胎拆装机”“飞机发动机短舱前段拆装托架”等5项自主革新成果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而这些成果的发明人——修理厂机械师易德先、中士机械员魏鑫东等,全部为基层一线官兵。
“从最初想法到成品研发,我的灵感全部来源于机务维修保障一线。”易德先说,他起初只是想自制几件合适的工具,方便战机定检。但是,第一批试用工具研发出来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得知相关情况,该团党委一班人为鼓励基层官兵的创新热情,安排了修理厂机加车间车工、钳工、焊工等专业官兵,配合易德先开展装备革新工作。他们还积极协调机组实验试用,分析产品可行性,选派机械、仪表、质控等专业高级工程师严格把关,对拆装托架左右摇晃等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方案,并结合实验数据,帮助易德先完善科研报告。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打磨前后8套设计方案,综合运用三维建模、结构受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机械控制技术,易德先等官兵成功研制出“发动机支撑杆连接螺栓拆卸工具”“光电转塔拆装托架”等5款结构合理、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的工具,有效减轻了机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机务工作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只有把官兵全部带动起来,才能激活团队的创新局面。”该团机务大队干部陈鑫介绍,他们常态化开展技术革新和科研活动,成立“军营创客”攻关小组,提升官兵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成果评比机制,激发官兵岗位创新热情;协调相关单位大力配合官兵开展革新成果研发后的加工、改进和调试工作,达到条件的积极申报专利,增强官兵岗位创新获得感。
多项成果纷纷亮相
前不久,该团多架战机接力和某型潜艇开展对抗训练,在“军营创客”攻关小组研发的“发动机支撑杆连接螺栓拆卸工具”“天线系统测试台”“飞机机轮轴承清洗机”等多项自主创新成果的助力下,空勤机组高效完成反潜战、巡逻监视等实战课目演练,部队航空反潜能力得到锤炼。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部队创新热情,该团机关针对“军营创客”小组面临的经费紧张、鉴定困难等实际情况,以相关法规为依据,协助官兵开展科技创新专项经费预算编制工作。官兵们的创新成果经专家鉴定后,便及时被推向保障一线,在实践中打磨完善。这也将不断拓展相关工具的功能潜力,逐步形成“学习—研究—创新—运用”闭环。
在该团机关的全力支持下,基层一线创新灵感不断涌现。目前,“军营创客”攻关小组研发的20多项成果已全部应用在保障一线。其中,5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在海军航空兵多个机场得到运用,充分发挥出科研创新服务备战打仗的应用价值。
“我们先后为易德先等官兵申请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帮助魏鑫东等30余名官兵申报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小革新、小创造、小发明’活动奖励,有效推动了创新成果向实际运用转化。”该团干部陈志昂表示。如今,团里一批想创新、爱创新的军营“发明家”脱颖而出,多项革新成果纷纷亮相:仪表师张欧翔设计出某检查仪,减轻了维修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强度;声呐主任何永生参与改进某装备,有效提升了机务人员作业效率……基层创新活力奔涌,部队实战化保障水平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