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通讯员 黄丽珍 本报记者 刘 昊
“基地的室内温度太低了,要适当提高温度,使室内处于恒温。这样在换水时能避免水体温差过大引起的冻伤损伤,保证小龙虾苗的成活率。”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乡村科技特派员水产产业服务团队成员韦剑冰说。
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3月12日,在广西珠玥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小龙虾基地里,韦剑冰针对这几天出现的低温天气情况,向公司负责人晏志新提出了小龙虾养殖的指导建议。
“我们正在培育小龙虾苗,天气突然转冷,气温急剧下降,弄得我们措手不及,幸亏有你们的及时指导。”晏志新说。
这些年来,基地产出的优质反季节小龙虾和稻虾米等产品深受市场和行业认可,“珠玥”牌有机小龙虾入选第五批广西农业品牌目录。2023年,基地小龙虾年产量达522吨,利润1740万元;稻虾米年产量1218吨,利润209万元。
从一开始单一的小龙虾养殖到如今的渔粮双收,是什么让基地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好水培育出优质小龙虾
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明山脚下的上林县,生态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来自大明山的山泉水,一年四季源源不断,沿着山涧一路流淌,滋养着山下万物。
“这里的水资源不但丰富而且非常优质,随手掬一口喝下去,清凉甘甜,非常适合开展规模化综合水产养殖。”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高级农艺师王培培说。
2021年,王培培等来到上林县开展水产产业科技服务时,发现这里的水资源条件良好。他们便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当地丰富优质的自然水资源,同时发挥服务团队在水产养殖和遗传育种方面的专业优势,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位于上林县清水河畔的广西珠玥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建有4000亩水面示范基地,2021年以前专注于养殖季节性小龙虾,基地产业结构单一,资金回笼较慢,晏志新一度非常着急。“当时我们想扩大规模搞综合养殖,可又缺少技术人员和技术支持。眼看这么好的水质不能好好利用,我们也感到很可惜。”晏志新说。
“我们没有用来推广技术的基地,而你们缺乏养殖技术,大家一起合作如何?”就在晏志新愁眉不展的时候,上林县乡村科技特派员水产产业服务团队找上门来。
经过调研和综合分析,双方一拍即合,服务团队决定选择广西珠玥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施展拳脚”的基地。
2021年至2023年,上林县乡村科技特派员水产产业服务团队依托稻渔综合种养和小龙虾育种等科研项目,在基地开展稻虾种养技术和小龙虾新品种系的小试、中试工作。团队建立了面积达2000亩的小龙虾稻田共作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建立小龙虾核心种群3个,选育出快长型小龙虾新品种系1个,培育的反季节小龙虾肉质鲜美、种苗成活率高且能错峰上市。
“科技服务团队的技术指导,让我们公司从单纯的小龙虾养殖向‘稻虾共作’和小龙虾新品种选育产业综合拓展,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晏志新高兴地说。
新模式让群众增收致富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上林县白圩镇繁荣社区居民卢凌涛采用“稻虾共作”模式进行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结果让他意外——小赚了一笔。
“2022年以前,我种植了80亩水稻,满打满算年收入也就大概16万元。2023年,在上林县科技特派员水产产业服务团的技术指导下,我搞‘稻虾共作’年收入24万元左右,比以前单纯种植水稻多赚了七八万元!”卢凌涛说。
示范基地建起来了,如何带动更多当地群众通过水产养殖增收致富?考虑到群众抵抗养殖风险的能力有限,服务团队决定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水产养殖技术传授给群众。
王培培介绍,服务团队把广西珠玥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60亩虾塘作为试点,由公司为群众提供虾苗、产销等保障,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撑,让部分群众参与养殖和管理。
同时,服务团队根据种植养殖过程出现的技术难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精养反季节有机小龙虾、稻虾种植养殖和无人机飞播等技术培训,让群众真正学到一技之长,为他们实现就业创业致富打好基础。
在参加服务团队举办的稻虾种植养殖等技术培训后,上林县三里镇的居民卓旭日采取“稻虾共作”模式养殖小龙虾,现在每年收益约为180万元。在上林县,像他一样通过“稻虾共作”模式增收致富的有10多户。
“从小龙虾的育苗、转塘、水质检测,到饲料的投喂等环节,服务团队全程跟进指导,而且平时也经常到基地来查看,发现问题后及时给予指导。”卓旭日说。
收笼、入筐、挑虾、称重、装车……如今,每到小龙虾上市的季节,三里镇的很多小龙虾养殖基地就会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被打包后,销往南宁、珠海、深圳等城市。
“下一步,我们有信心将整个基地建设成‘稻虾共作’示范基地,打造‘珠玥有机生态稻虾米’品牌,将上林县小龙虾基地的种养模式作为标杆向广西全区推广,推动乡村水产产业发展。”晏志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