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在雄安新区容城县容东片区拍摄的智慧灯杆。智慧灯杆将支持雄安新区打造绿色智能交通模式,赋能雄安智能交通建设。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
图② 白洋淀景区。 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
◎本报记者 都 芃
再过几天,雄安新区就要迎来设立7周年。7年间,科技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在这里,智慧交通高效运转、绿色能源广泛应用、智能生活触手可及。如今的雄安新区,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典范,更是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一展身手的大舞台。
把“数字身份”引入智慧交通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试验田,雄安新区在智慧交通建设领域大胆尝试。以交通环境数字化为基础,雄安新区通过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打造智慧交通创新高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无人驾驶电动巴士正在有条不紊运行。这款巴士设计简洁,体积适中,可容纳6到12人。虽然没有驾驶员,但这辆巴士依然能够安全稳定行驶,在遇到行人和障碍物时会提前减速、绕行。而这一切离不开雄安新区智慧交通体系的有力支撑。
智慧交通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对交通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无人驾驶巴士通过车上传感器,不间断收集道路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保车辆安全行驶。同时,雄安新区还积极推动车路协同技术发展,通过在路口及路侧布置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设备,构建道路基础数字环境,实现车辆与道路之间的信息交互。
例如,雄安新区容城县容东片区的智慧灯杆集红绿灯、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多种设备功能于一体,能够采集、汇聚、传输图像,为智慧交通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数字道路智慧运营中心作为整个智慧交通体系的“大脑”,可以对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计算,并根据分析结果设置绿波车道等,帮助车辆实现一路绿灯或少遇红灯,大大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还将“数字身份”引入智慧交通体系。在这里,每个移动的物体,无论是车辆还是行人,都拥有一个可靠的“数字身份”。这个身份为实现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之间的交互提供了信任基础。未来,基于“数字身份”的认证,无人配送车等智慧交通产品将得到进一步推广,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
“上天入地”监测生态环境
雄安新区的环境治理同样离不开科技。
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附近的停车场,数十台智能垃圾箱整齐排列。不同于传统垃圾箱,这些智能垃圾箱均配备了LED屏,支持二维码扫描。
市民可下载相关App,在扫码后进行垃圾分类倾倒。智能垃圾箱内置系统可根据垃圾种类和重量,给予垃圾投递者积分奖励,用来兑换生活用品等。除此之外,智能垃圾箱还可实时将垃圾箱位置和承载量等数据“发送”给垃圾收运单位。
不仅如此,智能垃圾箱还配备了压力传感器。当箱体内垃圾达到预设重量时,城市管理平台会收到提示更换箱体的信息。智能垃圾箱内设的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箱体运行轨迹。
雄安新区紧靠白洋淀,水生态保护是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雄安新区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建立了“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市民守好一汪碧水。
“白洋淀水质治理的基础是水质监测,但它的水域面积大,特别是在芦苇生长茂盛时,人和船很难进入淀内,即使进入淀内也容易迷失方向。如何定时在精确点位采集水质样本,是我们面临的难题。”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科负责人王英俊介绍,针对白洋淀内茂密芦苇遮挡卫星信号、淀区湖面多径环境复杂等一系列问题,团队和相关单位联合开发了“空天地淀”一体的生态监测系统。在天上,通过无人机实现淀区的实时监控和5G高清视频数据的实时回传;在水面,小型无人船搭载专用水质监测设备,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到达精准点位采集水质样本。
王英俊说,雄安新区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已经实现了4个“国内首次”:一是首次实现了“5G+VR”全景视频移动监测监控;二是首次探索了区块链技术在生态环境业务领域的应用;三是在多功能无人船上搭载“5G+VR”和“5G+北斗”系统,首次实现白洋淀区内的精准导航;四是打造出全国第一艘纯锂电池监测船“雄安监测1号”。这些前沿技术成果,为雄安新区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地区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变电站与城市景观巧妙融合
雄安是一座智慧之城,也是一座绿色之城。当绿色能源与智慧科技结合,雄安新区用生动的实践,践行着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在雄安高铁站东南侧,有一座外观设计从古代山水画中汲取灵感的建筑。这是雄安新区昝西220千伏变电站,如今它已成为当地热门“打卡点”。
雄安新区供电公司电网建设中心主任金晓明说,截至2023年底,雄安新区已建成投运变电站7座,它们和城市景观巧妙融合。“变电站不仅外表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而且具有极高的科技内涵。”他说。
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体育公园,有一座220千伏变电站——雄安剧村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从外表看,它是一座小山,上面有绿植和步道,站在山顶长廊上可以远眺周边景色。走进变电站,可以看到集合了立体停车设施、自动充电机器人和车辆搬运机器人的智慧充电区。这座变电站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300余台元件级建模、12类11000余个设备数据接入,使监测信息量增加了56.8%。此外,在自动巡检技术的帮助下,站内日常巡检时间由2.5小时缩至0.5小时,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巡检。
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应用让雄安新区电网具有超高的稳定性。调度系统是电网的“神经中枢”。和大多数城市配电网不同,雄安新区采用主配一体调度管理模式,配电网不再是“配角”。
“电网运行过程中,调度系统能够完成主配网联合安全校核和风险辨识。一旦电网发生故障,调度系统会自主实施主配网故障协同处置,自动为调度员、抢修员‘导航’,快速处置故障。”雄安新区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主任栾士岩介绍,调度系统能够以远快于人脑的速度在关键时刻平稳驾驭电网,让电网实现自动运行。
开关站则是电网的“神经末梢”。在雄安新区,即使一座不起眼的开关站也蕴含着“黑科技”。部署在各个开关站的智能分布式自愈终端可在100毫秒内快速完成故障点隔离,300毫秒内完成负荷转供,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这一过程无需人工参与,也不依赖自动化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