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7日 星期四
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两会快评】

    ◎赵向南

    一项农业新技术、一个新品种,只有让农民用好,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麦育种专家郭进考建议,要创新农技推广模式,让更多的人学会“科学种田”“科技种田”,让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融合发力。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生物技术系教授班立桐也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捋顺体系调整中产生的一些新问题,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政策支撑等多个方面进行细化和补充。

    农技推广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农技推广的作用日益显现。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入户到田,让广大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升至2022年的62.4%。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当前,农户分散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面,广大农业生产主体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而农技推广存在政策体制固化、人才力量薄弱、服务模式单一、社会化服务力量缺乏、科技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增强农技推广服务实效,需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加快建立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到位、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农技推广,要强化政府的公益性职能。我国历来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要避免出现把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服务简单推向市场的倾向。要坚持政府公益性推广体系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公益性服务责任,设立专项保障经费,严格落实责任考核,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农技推广,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的路径。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壮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力量。要大力推行项目带动、企业参与等新兴市场化推广模式,引导农户和市场化组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激发农技推广活力,满足农户个性化、全流程服务的需求。

    农技推广,要壮大农技服务队伍。首先,要保障好、利用好现有农技推广队伍。要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激励机制,推动收入分配与绩效评价挂钩。要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素质。同时,要积极吸纳新生力量加入,建立并完善专业人员补充机制,推行“定向招生、定制培养、定向就业”进人机制,加快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民、善推广”的人才队伍。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才能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农业兴、农民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