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5日 星期二
沈志强委员:
加强大科学工程国际合作
受访者供图

【新思路】

    ◎本报记者 王 春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最关心的,就是有关加快推进建设大科学工程的事情。

    大科学工程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间以来,横跨我国东西的深空探测望远镜陆续开建,引发关注。日前,上海天文台在西藏日喀则、吉林长白山分别建设了一台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后将形成“六站一中心”的双子网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轨分系统。这些我国自主建设的观测设备,将有效服务于国家探月和深空探测的VLBI测定轨任务,同时也将有助于科学家在超大质量黑洞、星际物质分布、脉冲星等一系列天文学前沿领域的研究中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

    一代代天文科研工作者始终聚焦世界天文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赓续前行。“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天文学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点到面的历程。中国天文科研工作者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世界前沿研究。”沈志强呼吁,“我们一定要持续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大科学工程的国际合作。”

    以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为例,这是国际天文界计划建造并运行50年的世界最大综合孔径阵列射电望远镜,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将会产生重大科学成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作为SKA的倡导国之一,中国参与见证了SKA项目发展的几乎所有重要时刻,是SKA这一重要国际大科学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沈志强说,SKA由全球多国合资建造,一旦建成,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望远镜。

    “参加SKA项目,无疑为我国射电天文取得国际领先的重要科学发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沈志强介绍,上海天文台已提出积极布局SKA区域中心的中国节点。他们希望这一节点可以在未来发展成辐射亚太地区的SKA数据中心及科学研究中心。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新形势下应对大国博弈、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抓手。超级大科学工程需要10至20年的建设周期,单靠一国之力,难以支撑,亟待各国携手、分工协作。沈志强说,中国需要主动参与这些国际大科学计划。通过参加国际合作,既可以发出中国科学家自己的声音、提升影响力,也可以学习工程运行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一定要重视重大科学工程的国际合作,更要主动积极对接,甚至要通过牵头或者是作为主要参与者来建设重大科学工程。这也是国际影响力的体现。”沈志强说。

    作为全国科研重镇,上海牵头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然举措。“国家投入巨资建设大科学工程,一定要高度重视大科学工程的科学产出,让它们能为人类认识未知世界作出更大贡献。”沈志强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