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梁子晶
“就在前几天,我们合作社往呼和浩特发了一批‘兴安盟大米’订单,一共是32吨。”记者日前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采访时,明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明武高兴地介绍,合作社的大米销路通畅,订单充足。
眼下,在“兴安盟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乌兰浩特市着力推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水稻育种、种植、收获、仓储机械化全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稻米加工条件齐备,稻米生产已成为乌兰浩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主导产业,为助推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田间到车间:“绿色大米”走出兴安盟
记者日前走进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明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稻米加工厂房内,机械设备隆隆作响,金黄的稻谷经过清理、除杂、脱壳、筛选、抛光等多道自动化工序,摇身一变成为一粒粒晶莹剔透、颗粒均匀的优质大米。
明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稻花香”“长粒香”“绥粳18”“龙洋”4个品种的水稻,依托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和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合作社产出的稻米外观晶莹剔透、口感软糯香甜,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我们将始终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为己任,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多新品种,助力‘兴安盟大米’生产绿色化、加工精细化、产品品牌化,让我们的大米走得更远。”杨明武表示。
种出好大米,还要打响好品牌。乌兰浩特市立足粮食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品质管控、健全营销网络体系,从而提升“兴安盟大米”区域品牌的市场竞争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新春时节,在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动化包装生产线马力全开。一粒粒颗粒饱满、色泽莹润的大米被压成米砖,装入米袋或米盒投向市场,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现在我们生产加工的是原粮‘稻花香3号’,车间每天可生产大米100吨。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调和品种、延长产业链,打造深加工产品,为‘兴安盟大米’产业发展作出贡献。”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峰介绍。
从品质到品牌:12万亩有机良田促乡村振兴
“2023年,乌兰浩特市水稻种植面积为15.05万亩,其中绿色有机种植面积约为12万亩,占比超过79%。乌兰浩特市现有大米加工企业12家,带动1万余户水稻种植农户增收致富。”在稻田里,乌兰浩特市农牧和科技局产业办工作人员杨睿向记者介绍。
张海峰告诉记者:“我们的大米在有机质含量极高的黑色土壤和纯净无污染的天然河流水源的滋养下,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该公司还围绕稻米产业,探索“基地+农户+带头人+市场”的带动模式,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23年,该公司与周边农户签订15000余亩的订单,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签约农户种植的水稻,带动当地1000余户农民增收,为周边嘎查(村)3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一直以来,乌兰浩特市以打造优质稻米基地为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稻田+”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稻鱼、稻蟹、稻鸭、稻虾四稻共生,大幅提高了稻米生产的附加值,构建了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该市严把“肥、药、水”三关,严格落实“兴安盟大米”品牌管理相关标准,提升水稻质效,使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全面走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轨道。目前,“兴安盟大米”的生产全程已实现信息化引领、机械化作业。
据了解,2024年,乌兰浩特市将始终坚持把培育优质大米品牌作为调优农业结构、实现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支柱产业,继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延伸稻米加工产业链,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