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瑜
2月2日,正值北方传统小年,记者走进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站在指挥部顶层俯瞰施工现场,只见戴着红色安全帽的工人正在工地穿梭忙碌,数个黄色塔吊像钢铁巨人一般“拼装”着建筑构件,而远处一片白色“京帆”已建成。运河畔交通枢纽初现雏形。
“舳舻相接,帆影稠密,货物殷富,为北方之甲。”中铁建设项目负责人孟啸介绍,站房屋面设计借鉴《潞河督运图卷》,引入“京帆”形象,蕴含了国富民安、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
跟随工程人员走进施工现场,记者看到,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顺利浇注,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主站房核心区站台层施工全面完成。此后,工程将进入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阶段,主站房也将挂起两片“京帆”。
建成后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是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其规模约128万平方米,工程东西长2.1公里,南北最大宽度650米,基坑最大深度47米。超大、超宽、超深是这座地下工程的显著特点。
在运河边建造如此超大的地下工程实属不易。“工程基坑北侧紧邻运营中的京哈铁路,南侧是成片的居民小区和市政道路,西侧毗邻北运河,地下水丰富。”孟啸介绍,为最大限度降低大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项目采用了同类工程罕见的盖挖逆作法施工工艺。
何谓逆作法?孟啸介绍,顺作法就像搭积木,从下往上一层一层建设,先做第一层墙柱,再做楼板,再做第二层墙柱,再做楼板等等。而逆作法则工序相反,项目团队在完成桩基、地连墙、桩柱一体化施工后,先进行地下一层顶板施工,再逐层向下开挖地下二层、地下三层。
“整体好比在大海中沉进去一个水盆。纯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地连墙是水盆壁,地下70米深勘测到的粘土层则是天然隔水层,形成水盆底。”孟啸告诉记者,项目团队把水盆中的水抽排掉,再进行施工,防止地下水渗入,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周边环境和工程主体的安全。
据介绍,枢纽工程共地下三层,土方开挖量预计达到14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挖出7个昆明湖。为实现底板对上部结构的支撑,中铁建设项目团队在立柱底部创新设计了大截面环梁,每平方米的钢筋含量达到650公斤。截至目前,项目团队已将超过6万吨的“钢筋铁骨”,相当于1万头成年亚洲象的重量植入地下。
在枢纽工程最大采光井处,4根直径1.6米的钢管柱从37.5米的地下拔地而起,未来将支撑起地面的玻璃屋面。“再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站房核心区将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中铁建设项目总工程师戎树伟介绍。
临近春节假期,现场仍有216名工人在进行施工作业,焊工组组长薛建平就是其中一位。
薛建平说,枢纽工程最大采光井焊接要保证在30多米的高空一次成型,不出任何差错。为保证节点“如期而至”,近3个月焊工组共完成了6000多吨焊接重量。
这位朴实的焊工向记者说出了他的新春期盼:“我参加过昆明南站、北京朝阳站等7个高铁站房建设,每个站房都为城市发展增加了活力。我们来时冷冷清清,但走时灯火辉煌。希望这次枢纽工程按节点顺利建成,提升更多人的幸福感!”
京投所属枢纽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吕高峰介绍,“枢纽工程将在2024年全面完成主体结构设备及装饰装修施工,正式建成后将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实现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30分钟到达核心区的交通高效衔接。”
在不远的未来,这个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将扬起运河之帆,敞开北京城市发展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