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6日 星期二
这里的农民可“潮”啦
——科技小院发源地曲周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陈汝健  夏 凡

    “科技小院首次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2月3日晚,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四疃镇王庄村种粮大户王俊山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报道链接,分享到微信群里。

    日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

    这在科技小院的发源地——曲周引起热烈反响。“看到科技小院的模式得到中央层面的肯定,我们深受鼓舞。同时,也觉得责任更重了。”曲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富国表示,将持续发挥示范、创新、引领作用,按照“一产业一小院、一乡镇一小院”的布局,持续完善推广科技小院模式。

    碱地变粮仓 农民成“飞手”

    2月5日,王庄村雪后初霁。在曲周绿色吨半粮万亩示范基地里,新雪覆盖下,是青青的麦苗。

    曾经,王庄村是有名的重碱区。“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是当地形象的写照。“刮盐土,淋小盐,火燎眉毛顾眼前。那个盐碱地就像飞机场咧!”王俊山回忆说。

    20世纪70年代,石元春、辛德惠等几名来自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的青年教师扎根王庄村,改土治碱。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王庄村的“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

    2011年,在王庄村,河北曲周王庄科技小院成立。聚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这些研究生围绕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成果普及和转化。“自从科技小院的老师和娃娃们来了之后,我的每亩地多收了1300元!他们教会了我们水肥一体化、水氮后移技术。他们是我们村民最信任的人。”王俊山说。

    在增强村民“造血”能力的同时,科技小院模式也以农业现代化服务为触角,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真正打通农业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这里的农民可‘潮’啦!会用无人机,也会直播带货!”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占生说。

    科技小院与机器制造企业合作,对农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成为植保机无人机“飞手”。“我们合作社2023年培育了5名具有驾驶资格的‘飞手’”。曲周县盛博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永胜介绍。

    “自2009年以来,曲周科技小院研究、引进25项关键技术,使全县40多万亩小麦玉米每年增产2000万公斤,农民增加收入4000万元以上。”李富国说。

    扎入泥土地 火种遍山川

    不久前,河北白寨种养循环科技小院院长吴玉淼完成了自己蛋鸡方面的实验。“天气很好,今天的工作完成得也非常棒。”她在日志里写道。“我们小院将继续在健康养殖与蛋品增值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村民增产增收。”吴玉淼说。

    自第一家科技小院建立以来,科技小院的火种已散布祖国山川大地。

    “科技小院的内涵概括就是——实和思。实是头顶帽子下地,首先成为农民;思是把农民的田地放在自己心里。”河北王庄科技小院指导教师、中国农业大学高级农艺师牛新胜说。

    2023年9月,河北曲周举行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建站50周年成果展。该实验站是黄淮海平原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实验站之一,以其为依托创建的科技小院模式走出曲周、走向全国并走出国门。

    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广西金穗集团,在老挝成立了老挝科技小院。2019年,中非科技小院项目正式启动。“截至目前,我们共在非洲12个国家招收了72个学生。”中非科技小院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焦小强告诉记者。

    “科技小院写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让我们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们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曲周县委书记孟凡雄表示,该县将进一步深化县校合作,坚决打好绿色吨半粮产能建设大会战,把合作向全面乡村振兴拓展,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多曲周经验、曲周样板。

    曲周实验站院内,坐落着中国工程院院士辛德惠的墓园。这里白杨扎根,奋力伸向蓝天;竹叶随风摩擦的沙沙声时疾时徐,宛若温柔的呢喃。墓碑前是一瓶不知谁新放的纯粮酒。辛德惠目光深邃,穿越了历史和未来。他仿佛在寄语后来的科技小院工作者——科学为民,奋斗报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