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2日 星期五
浙江温州:建大孵化集群 提升双创活力
温州眼医眼视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讨论眼健康线上诊疗平台搭建的相关问题。受访者供图

◎洪恒飞 王晨之 本报记者 江 耘

    “对眼科患者而言,‘项目平台’可以提供在线专业眼科医生远程问诊、复诊开药、慢病随访、视频图文咨询、科普宣教、药品、眼镜购买等云医院服务,提升诊疗效率和就医体验。”1月28日,在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的中国眼谷,温州眼医眼视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综合行政部主任林晓洁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她所说的“项目平台”是由该公司开发的眼健康线上诊疗平台。该项目以“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为切入点,力求解决眼科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不久前,该项目入选温州市龙湾区的人才创业项目,并获批创业启动资金补助90万元。成立3年多来,公司在研和已开发的产品和服务覆盖智能眼科设备、儿童青少年视力普查智能生态体系、眼健康大数据平台等领域。

    作为眼视光产教研一体型的专业孵化器,中国眼谷依托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的医疗、科研、教育、人才、转化优势和四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资源,目前已累计注册企业208家,孵化项目近220项。

    自2022年以来,温州深入实施大孵化集群战略,打造“建、引、育”一体化模式,聚焦重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差异化布局建设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等多种形态的大孵化集群。根据温州市科技局统计,目前,温州全市孵化空间总面积超450万平方米,拥有各类科技孵化载体超240个,入驻企业5600余家,集聚创新创业人才5万余人。

    整合资源推动全域双创

    改革开放之初,温州先行探路。从发布全国首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点燃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星星之火”,到如今提出打造“创新之城”,温州正奋力续写创新史。

    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指出,大孵化集群建设是温州奋力续写创新史的题中之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器、提升城市能级活力的制胜一招。

    孵化器被视为科技型企业成长的摇篮。如果能打造成孵化目标明确的大孵化集群,其作用不言而喻。根据《温州市大孵化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温州要聚焦孵化空间打造、专业团队运营、基金规模壮大、科创项目引进和青年人才集聚等攻坚导向,系统提升大孵化集群建设水平,从而推动全域创新创业,推进产业转型发展。

    3年间,温州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2000万元,专款专项用于大孵化集群建设。

    记者了解到,当地坚持增量拓展与存量调整两轮驱动,优先为大孵化集群供给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周边和各地主城区优质土地资源,并在孵化基地周边布局建设交通、医疗等公共配套,已为企业腾出可直接拎包入驻面积超180万平方米。

    其中,围绕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重点培育产业,温州在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布局建设了包括中国数安港、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等“一港五谷”在内的特色孵化载体超20家,涉及温州鹿城、瓯海、龙湾等县(市、区)。

    传统产业集群也不甘落后。比如在集聚400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温州瑞安,当地建设瑞安东新科创园,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孵化了浙江氢旭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公司。

    项目招引坚持高新导向

    在位于温州瓯海生命健康小镇的中国基因药谷,佰诺创睿(温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两年,却建有包括全国集成化规模最大的兼容真核和原核培养的重组蛋白和多肽CDMO产线,以及全国唯一的大分子眼科及凝胶制剂CDMO产线在内的7条生物药及制剂生产线。去年7月,温州首个大分子生物创新药商业化订单落地。该公司承接了上海联合赛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赛尔)超3亿元生产订单。

    以往温州没有一家企业同时拥有生物制品的药品许可证和具备GMP(良好生产规范)证书的药品注册生产线,一直不能实现生物药商业化生产。联合赛尔订单的落地,意味着温州真正有了“前端研发—小试中试—临床研究—产品上市”的生物药创新制造能力。

    “公司目前承接联合赛尔等企业的生产订单总额超4亿元,还储备着多项医科大科研转化项目。”佰诺创睿(温州)企业负责人介绍。

    依托中国基因药谷孵化器、产业基地的建设,瓯海生命健康小镇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产业培育加速通道,集聚了4家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培育了亿元企业5家、规上企业23家。

    不久前,温州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有关“全面融入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年度重点工作任务通知,提出靶向招引创新项目和硬科技项目落地孵化,全年新增入孵企业2000家以上,培育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0家以上。

    对此,温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温州将坚持高新导向,严格大孵化集群入孵企业准入机制。同时,将强化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招商机制,组建跨部门协同的创新型项目招引专班,靶向招引符合当地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配套的硬科技项目落地孵化。

    优质服务支撑孵化生态

    1月15日,浙江恒择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入驻温州市大罗山基金(天使)村先导区办公。作为一家基金管理机构,恒择资本已与各地政府成立多只产业基金,广泛布局碳中和、先进制造、生物医疗等领域,在温州启动了规模10亿元的产业基金。

    在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成立不到1年的大罗山基金(天使)村,已入驻机构140家,设立超100亿元规模政府科创基金,并推动政府科创基金与孵化载体合作,鼓励140多家孵化基地设立自有孵化基金。基金总规模达20余亿元。

    “去年以来,大罗山基金(天使)村共为智善科技等在孵企业提供近6.7亿元的创业投资。”温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温州注重培育长效健康的创新孵化生态,通过强化服务保障能力,保障企业入驻无忧、专心发展。完善科技金融支撑,减少企业融资负担只是其中之一。

    他补充道,当地实施“整园授信、入园即贷”政策。通俗地讲,入驻温州国家大学科技园、温州数字时尚产业园等孵化载体的企业凭存货、设备机器、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商誉等“有形”“无形”资产,仅需书面承诺就可申请最高1000万元的银行贷款支持。

    此外,当地着重发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优势,线上线下助企解忧。近两年,温州推出“科企通”服务,整合创投资本、科技成果、中介服务等资源,为在孵企业提供自选式、便利化、专业化服务。截至2023年底,“科企通”平台已汇集各类科创资源数据超4000万条,累计帮助超万家企业享受政策补助28亿元,提供科技服务2.3万次。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到2024年底,温州全市累计新增示范孵化基地30家以上,设立或引进合作基金45只以上,创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0家以上,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0 家以上,实现温州孵化效能显著提升,全域大孵化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该负责人表示,基于孵化生态,温州市科技局将鼓励支持在温高校、科研院所将孵化载体作为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的首站,引导青年科学家等在全市孵化载体创新创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