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企业三一帕尔菲格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装配车间内,工人正在调试随车吊设备。 吴梦凡摄 |
◎本报记者 张 晔 通讯员 徐书影
机器轰鸣、轴轮飞旋,依托自动化程序,一个个不起眼的电容器外壳从高速运转的机器里“吐”出……
1月16日,记者来到江苏如东联亿机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公司副总经理徐立伟介绍:“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风电储能电容器专用铝壳,实现了进口替代。”目前,这家专注生产电容器铝外壳的企业,产能已位居全球前二。
在近日公布的2023年江苏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名单中,包括如东联亿机电有限公司等7家如东企业入选,如东新增省级企业数量居南通市第一。
近年来,江苏省如东县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一批集聚创新要素的企业技术中心应运而生,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提供平台支撑。
技术引领破解“卡脖子”难题
隆冬时节,位于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的江苏璟邦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璟邦新材料)生产车间里,一台台设备正高速运转着,连续不断地产出细如发丝的彩色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着色难”曾是行业共性难题之一。而如今,璟邦新材料研发的耐切割、抗蠕变、原液着色UHMWPE纤维成功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
“这项成果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其采用的SiC纳米晶颗粒PE聚合物改性关键技术,填补了高纤改性领域空白。”璟邦新材料常务副总经理周跃峰介绍,该技术成功产业化,拓展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在桥梁建筑、特种防护、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目前,璟邦新材料依托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正围绕“UHMWPE纤维抗风、抗污和抗蠕变性能提升”课题,与上海化工研究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开展合作,重点对树脂原料在双螺杆挤出机内部分子量降解、纺丝溶液大分子链充分解缠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进一步拓展UHMWPE纤维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应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璟邦新材料的案例仅仅是如东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创新引领的一个缩影。
江苏诺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电子基础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厚度仅有0.05毫米的5G高速覆铜板项目正式投产,各项性能指标与进口产品相当。该公司凭借此项目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既是对公司创新发展的肯定,也是鞭策。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快技术人才引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江苏诺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包晓剑说。
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下,如东众多企业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持续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催生一系列科技成果落地转化。2023年,如东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
创新升级推动企业做优做强
2023年,如东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排名上升至第30位。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大批企业不断将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加大科技创新研发力度,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源。近两年恒辉累计研发投入超亿元。”江苏恒辉安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咸华告诉记者,公司现有核心研发人员80余人,与东华大学、江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2023年,如东县已有包括江苏恒辉安防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纳税超亿元企业12家,累计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970亿元,与2022年相比增长9.5%。
“企业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和产品迭代升级,依托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成本优势,提高了品牌溢价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不仅让企业快速发展壮大,还有力拉动了工业经济发展。”如东县发改委主任于海杰说。
近年来,如东高度重视企业技术中心的培育和认定工作,制定出台了《如东县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积极引导企业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加强技术研发,积极创建申报,形成了创新平台建设和企业创新发展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如东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