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9日 星期一
凭借技术补短板 依靠创新促转型
内蒙古科技“突围”工程促传统产业升级
图为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电池电堆生产车间。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及庆玲

    在刚刚结束的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强调“抓紧在科技创新上‘突围’,积极培育新产业新赛道”。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党组书记冯家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是内蒙古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大举措,将对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支撑性、牵引性、撬动性作用,对内蒙古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产生深远的影响。”

    内蒙古凭借技术补短板,依靠创新促转型,创新尖兵在各领域“啃下硬骨头”。通过自主创新、联合创新,突破重围,斩获一个个“全球首套”“国内首台”等殊荣,为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蓄了前行动力。

    另辟蹊径打破国际垄断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千吨级费托合成α-烯烃分离提纯装置现场,几十名科研和生产操作人员正忙着进行α-烯烃中试试验研究。

    这是内蒙古伊泰集团向高端化工品生产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试验项目。

    记者在这里看到,科研人员另辟蹊径制取α-烯烃。他们将煤基费托合成馏分油作为原料,通过一系列高效分离提纯处理,生产出无色、油状的α-烯烃。

    “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煤基原料可以生产出高纯度的α-烯烃产品,工艺技术路线属国际首创。”科研人员张晓龙介绍。

    小小一滴油,让市民用上了全合成的车用机油;小小一滴油,让洗涤剂的生物降解能力更强。

    不仅如此,小小一滴油在工业领域有着更为重要的用途——高性能塑料共聚单体。项目研发负责人、内蒙古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李志飞说,把α-烯烃生产的聚乙烯添加到塑料里,能使塑料的韧性更好、更轻薄,从而减少重物包装用料,降低消耗,实现环保。

    “我国缺油、富煤、少气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利用好煤炭资源。适度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既是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的需要,也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李志飞说。

    鄂尔多斯电力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氯碱化工分公司在全行业首次实现了无汞触媒催化剂的全面应用,标志着全球首套无汞化生产示范线形成;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新型煤基纳米碳氢炸药及制备工艺技术”项目在经过工信部科技成果鉴定后,技术被认定为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内蒙古汇能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6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及液化项目,对于实现煤制天然气规模化生产、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及能源转换互补作出贡献……

    目前,鄂尔多斯市新增“三清零”企业59家,达到230家,提前完成了“十四五”“双倍增”任务。

    2024年,鄂尔多斯市将紧紧围绕能源、现代煤化工、新能源和羊绒“四个世界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供解决方案,推动延链补链强链。

    “多能互补”创造绿色价值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既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在通辽市,全球首套兆瓦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建成,刷新了铁—铬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全球最大容量纪录。

    这一示范项目是霍林河循环经济“源—网—荷—储—用”多能互补项目的配套项目,贯通了能源循环的全链条,大幅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效率,打造了火电调峰、用电调节、储能示范、绿电转化的循环发展新路线。

    在霍林郭勒市传统型火电央企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电力分公司B厂厂区,一座外貌方正、通体洁白的小厂房和偌大的厂区形成鲜明对比。与传统电力设施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同,厂房里的设施运行声音微不可闻,也看不见废水、废气的排放。厂长张鹏林告诉记者:“‘铁—铬液流’储能系统充放电可达2万次以上,是传统锂电池储能的5倍左右。对比传统抽水蓄能、液压储能等各类储能系统,该系统不消耗煤炭、燃油,具有寿命长、响应快、成本低的特点,即便在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下也能正常吞吐电力。”

    截至目前,“铁—铬液流”储能系统已完成全容量充放电工作100余次,共储存并释放超30万度电量,节省35.4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3.7吨,相当于2万户三口之家一天用电量的总和。

    “这是全国首例铁铬液流电池、飞轮、锂电三种形式组成的混合储能项目,在设备调试阶段我们缺乏可参考的调试经验,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这并没有难倒我们。”技术人员姜文旭回忆说。

    如今,“铁—铬液流”储能系统就像是一个电力蓄水池,“丰水期”把富余的电量储存起来,“枯水期”需要时再取出来应急。这成为中国创造在储能方向集成应用的新实践。

    刚刚过去的一年,通辽市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围绕氢燃料利用、储能设备原料制备、镍基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大科技项目支持力度,市本级支持经费2340万元,争取自治区科技专项资金2752.6万元,引导带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3000万元以上。

    “固体蓄热”告别燃煤供热

    “再也不用扒煤掏灰了。”

    “100平方米的房子,一个取暖季大约花2500元,就能享受到清洁能源供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健康风险……”二连浩特市居民们对清洁能源供暖改造项目赞不绝口。

    “把家家户户都变成低碳小屋”的愿景越来越近。目前,内蒙古完成500万平方米供暖改造。除了居民住宅外,项目还应用于清洁能源电力消纳、建筑供暖、热水、工业蒸汽、农业烘干、电厂调峰、移动热源、导热油等领域。

    当前,我国北方城镇供热主要依赖以燃煤热电联产为主的大中型集中供热系统,存在化石能源热源占比高、管网系统规模大、热力平衡调节困难以及供热过量等问题。

    在赤峰市,暖捷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发出高压固体储能供热系统,在国内率先应用新型固体储热技术进行新能源消纳。

    如今,赤峰市已开展200万平方米大面积供暖应用示范,每年消纳新能源电量超2亿度,节省燃煤6.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65万吨。

    记者走进赤峰暖捷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设备间看到,新型固体储热设备下方有个连接口,连接着多个粗壮的管道,用于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而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经实现了自动控制与5G远程互联,不需要人员值守,就可实现精细化管理。

    “温度达750摄氏度,24小时热损不超过2%,97%以上的整机综合热效率。”科研人员王春生告诉记者,这意味着每使用1度电,可节省50%以上的电费支出、可减少0.2公斤标准煤的使用和0.4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

    “高效储热材料制备”“远端云控智能系统”“新型相变储热材料及清洁供暖”“10千伏及以上电压直接接入”……这些技术成果背后是科研团队不懈的努力。他们解决了制约大型储热系统电热转化效率无法突破95%的问题、储热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等难题,换来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赤峰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卢秀萍表示,新型固体储热这一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够减少碳排放,消纳绿电,有利于推进温暖工程的实施,以新型清洁能源供暖模式,解决当前供暖中的突出问题。下一步,赤峰市将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大力培育产业新优势新赛道,努力在更多环节取得新突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