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10月,我国5G基站数占基站总数的28.1%,占全球5G基站总数的60%。5G用户数占全国移动用户数的43%,占全球60%。按照目前的进度,明年上半年我国5G用户数将过半。目前5G的流量大概是4G的4倍至5倍,下行流量不论峰值、均值都在4G的7倍以上,上行流量在3倍以上。”5G商用进程过半,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密切关注着5G表现。
成绩之外,他也不讳言问题。“有声音认为5G还没有完全发挥应有水平。”邬贺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在消费应用场景,5G带宽能够支持4K、8K,但终端的成本、成熟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的拓展,导致很多消费者体会不出5G优势。在工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在机器视觉、遥控机器人方面应用相对较好,但在离散制造和流程制造的生产线应用方面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工控系统标准的碎片化。5G网络本身也需要提高能力,特别是降低时延和提高可靠性,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高要求。
在信息技术领域,今年出现两个不可忽视的热点——生成式人工智能和5G-A(5G-Advanced)。邬贺铨认为,这两项技术的蓬勃发展将给5G的技术提升和应用拓展带来巨大想象空间。
就前者而言,人工智能大模型不仅可以优化移动通信网络,而且已经可以装载在终端上。“目前的终端已经能支持10亿量级参数的推理,明年可能达到100亿量级,相当于比GPT-2的能力还要强。终端一旦具有这个能力,可以支持用户生成3D和VR视频,可能会带动终端本身的大量普及。”邬贺铨说。
后者则是当下行业企业竞争发力的领域,相比5G,5G-A带来管道能力时延、带宽、确定性三项能力的大幅提升,是5G通向6G的必由之路。
5G在发展之初虽然提出面向工业应用,但面向消费应用的思路主导了其系统架构设计。现在来看,5G还不能完全满足工业应用对大上行带宽、确定性时延、高可靠与精定位等能力的要求,这是5G-A的市场机会,也是5G-A面临的挑战。
“5G-A的发展目标是2025年进入全部商用。它有望在峰值、连接密度、定位精度以及比特能效方面比现有5G提升10倍,可以承载更多的工业应用,并通过轻量化技术降低成本。”邬贺铨说,他强调,5G-A只是5G在功能和覆盖上的升级,并不取代5G;5G-A也不是6G,它在网络体系架构上和5G一样,更多的是通过射频等技术挖掘5G潜力。
具体来看,作为5G的演进和增强,5G-A的网络能力可有效支撑5G应用规模化增长。同时,5G-A将对部分6G关键技术进行提前验证,为6G标准制定和技术落地积累宝贵经验。
“5G-A支持的是有比较高要求的应用场景,并不需要做全网覆盖,只是热点区域的5G补充,频谱资源也比较稀缺,可以多个运营商共建共享,降低投资成本。”邬贺铨建议,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联合建设5G网,两家共用频谱和基站,各自独立建设核心网。这种共建共享无线接入网的模式也可以推广到5G-A网络建设,“未来6G也是如此”。
(本报记者 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