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沈阳:破解科技和产业“两张皮”困境

李 莹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习近平总书记9月7日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殷切希望。面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责任感,心无旁骛谋创新、“拼抢争实”抓落实。

    当前,沈阳科技创新量质齐升、势头强劲,已经连续两年入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单,连续三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前20强,成功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评选的全国15个科技创新策源地。但是,在主题教育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待深化,科技成果本地转化需要持续发力,尤其是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困境依然存在。

    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提升产业能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科技部门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聚焦以上问题,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破局突围。

    一是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体系。紧扣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和建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目标,加快打造企业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加快构建支撑国家战略和服务产业发展并重的高能级平台体系,探索重大创新平台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推动一批“硬科技”种子企业落地;稳定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连续三年、每年投入2500万元专项资金转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定账户统一安排使用,目前已累计获得基金支持项目38个,占全省比例60%以上;实施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聚焦沈阳市8条重点产业链,梳理编制产业链图谱、产业链创新体系、重点企业清单,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二是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为产业赋能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做好“老原新”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将科技创新工作重点聚焦于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做优科创空间格局,坚持“科创+产业”一体布局,以浑南科技城为核心,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创新空间,完善研发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平台、生活性服务平台功能,重点打造科创组团、科创街区和科创园区,从而形成全域创新工作体系;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科技成果“供给承接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开展科技型企业“育苗培干强柱”专项行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加快布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围绕场景应用需求,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加速新技术到新产品的过渡;构建创新型经济场景发布机制,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将新技术、新产品与创新场景有机结合,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三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动力活力。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区县科技创新“首席服务官”制度和高校院所科技服务行动,将创新主体提出的问题清单、需求清单,转化成我们工作的任务清单,做到问题需求有求必应,推动惠企政策应享尽享;打造人才集聚地,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自主认定机制,目前,沈阳市已向220家用人主体授予了人才自主认定权,同时在强化人才引进,优化人才服务,以及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父母就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构建由种子基金、成果转化基金、天使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组成的科技金融体系,通过“拨投结合”模式,吸引具有引领性、前瞻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项目落户沈阳,将创新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