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四川: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陈 科  本报记者 林莉君  刘 垠  都 芃

    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以下简称“天府农博园”),科幻小说中的未来场景正变成现实:人工光植物工厂,可根据不同农作物光合作用需求,提供高效适配的光源解决方案;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可控制植物生长的“温、光、湿、水、气、肥”,实现农作物高效生产。“在这里‘阳光’可以定制,‘气候’可以选择。”天府农博园管委会主任谢留生说。

    10月16日—21日,科技日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团深入成都、自贡等地,感受到四川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万千气象。

    示范带动 农业园区“盘活”传统农业

    10月16日,恰逢第43个世界粮食日,记者随采访团到天府农博园调研时了解到,3000亩高标准农田前不久已完成稻谷收割,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秸秆味儿。

    走进园区内的天府农博岛“未来农业——人工光植物工厂”,只见蔬菜层层叠叠地“住”在“楼房”里,长势良好。“这是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多层立体种植技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专门打造。该项目可对自然光进行全光谱分辨,根据不同农作物光合作用需求,利用自主研发的‘光源配方’,提供最优适配光源解决方案。”谢留生说,植物在这里如同进入了“婴儿保温箱”。

    他表示,这种通过智能管控实现的农作物多层栽培技术,相比传统种植方式,让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目前,天府农博园已引进新希望智慧养殖等产业化项目48个,联动了30余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

    在园区,兴义镇张河村以18亩闲置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联手新津文旅集团投资建设的共享农庄,目前已形成了“非标民宿+体验农场+特色餐饮+自然教育+社区营造”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不少村民还改造闲置农房参与民宿运营,建成民居、民宿等21个乡村旅游项目。去年,这里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村民张桢告诉记者,2018年以前这里产业单一、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是典型的“空心村”。天府农博园的落户,为村里带来了“人气”。

    藏粮于技 科技助力守牢“天府粮仓”

    10月19日,记者随采访团走进自贡市富顺县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园区。田坎上传来阵阵轰鸣声,联合收割机在地里来回作业,将成熟的稻穗卷入机器。当地具有悠久历史的再生稻,正进行第二季收割。

    富顺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钟顺清向记者介绍,再生稻指的是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分、养分、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下,再长一茬水稻,“8月前后收一季中稻,留下约30公分的‘高留稻桩’,通过田间管理让它重新发芽,到10月份再收一季。”

    得益于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富顺发展再生稻多年,但过去以小散经营为主,缺乏龙头带动。近年来,富顺正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品种优化实现再生稻华丽升级。

    不久前,四川川南片区首个稻粱大数据中心在富顺建成。“天上有卫星监控、地上有物联设备感知,我们可以及时掌握再生稻生长情况。”在大数据中心监控大屏前,富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邱明贵指着不同的颜色告诉记者,“比如绿色这块就是再生稻生长很好的区域,黄色部分表示可能存在缺水等状况。”

    在富顺县李子村,首个京东农场认证的300亩“再生稻合作基地”内,近70台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反映着大田环境。“智慧化、数字化农田建设,可为‘再生稻’提供全生命期数据记录,帮助农业生产者研判再生稻生长趋势,实现降本增效。”邱明贵说,目前在京东平台上,再生稻米单价接近每公斤40元。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徐芝文表示,力争到2025年、2030年全省粮食产量分别达730亿斤和750亿斤,同时坚持以做强园区、做大集群为载体,用3年时间,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00个以上,国家和省级现代产业集群30个以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