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青青小苗铺出中阿友谊路

【新丝路科技故事】

    开栏的话 科技创新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只有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十年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为共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即日起,《科技日报》推出“新丝路科技故事”栏目,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间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的生动故事里,回顾这十年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本报记者 王迎霞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关于“中国草坪”的故事,有了续集。

    “我今年已经去了5趟,马上又要去卡塔尔和沙特。这项技术,阿拉伯国家好多农场都需要,我再去帮着看看。”10月11日,教育部中阿旱区特色资源与环境治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孙兆军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上届世界杯,这位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兼环境工程研究院原院长,带领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风光互补节水灌溉系统声名大振。

    位于波斯湾西南岸的卡塔尔,被550公里海岸线环抱,大部分地区为荒漠。这里年均降水量仅75.2毫米,4月—10月为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摄氏度。这也是世界杯首次在北半球冬季举办的原因。

    冬季运动场草坪养护,关键一环就是灌溉。卡塔尔足球场所用的暖季型草坪还面临一个难题——在干旱缺水条件下生长速度变慢、部分区域泛黄,因此灌溉问题更为棘手。

    彼时,远在万里之外的孙兆军已经带领团队完成了智能风光互补节水灌溉系统设备和相关技术的研发,相关成果在我国西北大显身手。

    2015年,科技部批复在宁夏设立中阿技术转移中心,打造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的高效务实平台。

    针对阿拉伯国家旱区节水技术与智能装备缺乏的迫切需求,自2016年起,宁夏科技厅设立中阿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专项,支持宁夏大学实施“中阿绿色智能节水装备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

    孙兆军作为节水灌溉领域的专家,挑起了大梁。

    高温条件下,试验区几乎寸草不生,裸露在地面的渗管经过暴晒,轻轻一捏就成了碎渣,娇嫩的植物苗可想而知。

    针对草坪、果树种植连续灌溉过程中存在的生物堵塞、地面蒸发、渗漏严重等问题,宁夏大学团队研发出微孔式全渗管道或出水与不出水间隔式渗灌管道,实现了出水与输水同管的重大突破,且出水间距和出水量可调,适合不同植物灌溉需求。

    特别是这种管道由废旧轮胎加工而成,具有节水、环保、可回收、抗老化等特点,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非常适合阿拉伯国家高温旱区沙漠环境。

    当翠生生的小苗从泥土里露出尖尖时,惊艳了所有人的目光。

    2020年8月10日,在中国科技部和宁夏科技厅的支持下,宁夏大学、卡塔尔NAAAS集团、华新国联(北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三方签署12.64亿美元协议,将技术成果用于园林绿化、农业开发等项目建设。

    3年时间过去,项目实施顺利。

    “以前我们光搞绿化,现在业务又拓展好多,有点‘鸟枪换炮’的感觉。”孙兆军说着笑了起来。

    原来在今年8月底,他们又与卡方签订了3.4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共建中卡光伏智能农业科技园及两个研究中心。其中,绿色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将应用于卡塔尔700多个农场,并在20多个阿拉伯国家推广。

    双方共建的“一园两中心”,除了科技园,还有荒漠化治理研究中心和特色植物组培中心,主推荒漠化土壤治理、煤基固废生态修复、田间智慧管理、液态肥生产等10项技术。

    合作升级的除了项目内容,还有技术本身。

    “那几年只控制水肥,如今是有光伏驱动的‘水肥雾药温’一体化控制。他们很需要我们做这个系统工程,省得到处寻求技术合作。”孙兆军说。

    围绕环境和农业,所有问题一次性都解决了。孙兆军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智慧农场”。

    这条由小苗种出来的新丝路,还在延伸。

    (科技日报银川10月1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