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
图为电池智能制造装备。 |
科研人员正在微加工与器件平台上工作。 |
【广 告】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科技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近年来,东莞松山湖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机遇,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契机,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松山湖科学城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在产业科技融合上下功夫,科技创新转化新模式迭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这些举措,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新新”向荣的新气象。
先奖后投、技术入股模式畅通转化通道
创新样板工厂孵化42家产业化公司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2018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该实验室设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
数年时间里,作为该实验室吸引、承接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创新样板工厂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从“书架”走向“货架”。
截至目前,创新样板工厂共引进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25个项目团队,孵化产业化公司42家,销售合同额达5.9亿元。
地处制造名城东莞,服务科创制造强市建设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应有之义。对于东莞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实验室又将如何推动存量企业驶入转型升级“快车道”?
2020年,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轻元素团队投资孵化的中科晶益(东莞)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术及资金入股的方式,并购产业链下游企业东莞市尼轩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尼轩电子),为其供应高纯铜、单晶铜、铜银合金等原材料。
“尼轩电子过去因为产能体量、技术等因素,一直难以与优质客户达成合作。并购重组后,该企业获得了技术、资金、平台方面的支持,我们也可补齐产业供给和市场推广方面的短板,真正实现双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化委员会秘书长、轻元素团队研究员付莹表示。
去年,尼轩电子营收翻倍,顺利成为相关头部企业供应商。目前,实验室团队通过技术入股并购重组中小型企业的方式,已为多家企业新增订单超2亿元。
以作价入股+先奖后投、技术参股并购重组等模式推动中低端企业驶入转型升级“快车道”,该实验室正加速助力东莞制造业发展底层逻辑换挡。
推动公共技术平台资源开放共享
中小微企业蜂拥而至来创新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平台建设是重要支撑。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有在东莞市支持下购买的上百台(套)先进仪器设备。今年1—7月,该平台百余台对外开放共享的设备所供服务机时已达到去年全年的80%。
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之一。一家研发氮化镓功率器件的企业突破了关键工艺制备技术,仅用半年就搭建起了工艺研发线,快人一步。
微加工与器件平台广受企业青睐的背后,体现着该实验室以一流公共技术平台推动企业创新降本增效的决心。
当下,该实验室围绕材料设计、制备、加工、表征、测量、模拟等方向,建设起包括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综合性用户开放平台,可满足企业在材料设计、技术改进、产品升级和开发、中试验证等方面的需求。
高额的先进设备采购资金、求路无门的研发人员技能培训、创新失败的时间成本……这些让众多中小微企业对创新望而却步的难题,在公共技术平台一一被解决,一批海内外创新力量慕名而来,蜂拥而至。
截至2022年底,公共技术平台累计服务企业超250家,各类技术服务收入超2.5亿元,其中服务东莞市企业的收入占比超过65%。
创新资源协同共享,破解核心技术难题。除了共享开放先进仪器设备,该实验室还瞄准产业升级关键创新需求,探索与省内外优质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研究的模式,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支撑企业产品技术开发。
在此过程中,该实验室与风华高科合作,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及产品直接导入头部企业供应链体系,助力解决难题。
公共技术平台资源开放共享,让中小企业有了自主创新的硬底气,为东莞构建起“高水平科研+高端技术+高端制造”的发展新曲线。
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
政府搭台共建新兴产业创新生态
公共技术平台赋能下,从材料创新突破到产业集群培育,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松山湖科学城内酝酿。
对于准备购置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而言,明年底将有个重要利好:第三代锂离子动力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将与大家见面。相比传统的磷酸铁锂电池,该电池将驱动车辆满电续航里程增加50%。
这件有望标注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主要归功于该实验室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正在研发的第三代高电压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历经多年努力,该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材料已完成材料中试,电池中试也即将完成,第三代电池有望在2024年底由部分车企装车试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建设之初,该实验室就引进了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柔性及锌基电池团队、高效晶硅电池团队等多个新能源创新团队。这些团队在下一代动力电池关键正极材料、高安全储能电池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关键材料创新成果,直指未来产业,展现出一浪接一浪的科技成果转化力量。
2021年,从支撑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该实验室开始建设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通过“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供给吸引大批新能源上下游优质企业。
“我们不是要成为电池厂的竞争者,而是希望通过新技术推广工作,服务于行业,进而赋能所有的电池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负责人黄学杰表示,一种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范式正在松山湖成形,期待未来几年该实验室能聚集起大批新能源研发工程师,共同打造松山湖的“能源谷”。
该实验室“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的供给模式,正加速吸引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各类相关要素向东莞集聚,形成能源材料、节能减排、半导体材料、高端制造等东莞新兴产业集群的内核。
其中,先进制造创新工场依托轻元素先进材料器件团队、光子制造团队、精密仪器团队等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创新成果,已吸引59家在莞企业加入,并在松山湖、大朗等镇区建立基地平台,帮助本土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一大批科技成果在该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服务中不断生长,在东莞日益肥沃的科创土壤上发展腾飞,成为松山湖科学城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效能的生动注脚。
松山湖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松山湖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围绕发展难点痛点,推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1+N”科技政策体系,搭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10”产业政策体系,在促进成果转化、企业融资保障、科技企业培育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松山湖依靠创新链对技术的需求靶向发力,持续做精做优电子信息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风口产业,推动产业链价值向高处攀升,构建起多元支撑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松山湖科学城正焕发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气象。
图文及数据来源:松山湖科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