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迎迎 通 讯 员 郑 伟 程 光 赵丽云
初秋时节,天高海阔。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轨道吊高速运转,集卡川流不息。在“隆隆”的汽笛声中,满载货物的万吨巨轮破浪前行,驶向全球。这是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以下简称青岛自贸片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一幕缩影。
2019年8月30日,青岛自贸片区挂牌成立。运行4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在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一系列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成果不断涌现。如今,改革的“苗圃”枝繁叶茂,一批批制度创新的“良种”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播撒,片区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持续奔涌。
“5、4、3、2、1,启动!”8月31日上午,伴随着倒计时,由华大集团投资建设的青岛华大时空基因谷项目在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主体落成。不远处的青岛华大智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里,创新热潮正浓,科研人员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新品研发。
采访中,科技日报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开展基因测序工作需要进口生物样本,常规的进口流程是进口一批申请一次,手续多、时间长,而生物样本在时间、温度、湿度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不能在港口长时间滞留。面对企业发展需求,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海关和港口开展联动创新,首创生物样本进口“清单式”监管模式,由原来的逐批申请调整为按年度集中申请、一次审批、分次核销。这一模式不仅惠及青岛华大,也为整个基因科技行业打通了样本进口快速便捷通道。
借力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的“东风”,青岛华大在前沿科学、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其发展之迅速,折射出青岛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作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青岛自贸片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获批4年来,累计实践形成285项创新案例,12项获国务院、国家部委全国复制推广,52项在山东省复制推广,有效激发了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隋斌告诉记者。
在制度创新的充分赋能下,青岛自贸片区企业科技创新活力迸发: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的“BG136”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肿瘤海洋药物;青岛百迈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化测序试验平台上市;青岛清原抗性杂草防治有限公司自主创制并商业化4个专利除草剂,填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田无创制除草剂应用的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得益于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青岛自贸片区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截至2022年年底,片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3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企业活跃度86%,高出“非常活跃”基准11个百分点。
“青岛自贸片区聚焦实体经济,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夯实先进制造产业基础,塑造绿色低碳、数字赋能的新优势。截至目前,片区集聚了世界500强中外投资项目15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智能家电、基因科技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产业链集群。”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莉介绍。
8月29日,在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发布《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四周年发展评估报告》,细致分析青岛自贸片区四周年发展情况。在他看来,青岛自贸片区“全国第一梯队的地位更加巩固”。
“综合评估发现,青岛自贸片区最大化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有效探索了借自贸东风、促全面提升的‘青岛模式’,成为践行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生动实践。”崔卫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