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看招】
◎本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董艳梅
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的一片绿秧秧的瓜地,最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这里是宁夏首个“赛马制”科技项目试行地。日前,宁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两个退砂耕地西瓜种植项目进行现场评价,确定了继续支持项目,另一个自行终止。
出两份钱干一件事?“这是非常狭隘的理解。”9月4日,宁夏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徐小涛指出,“赛马”在为产业提供好技术的同时,更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意义深远。
同时立项,优中选优
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压砂瓜种植区域。曾经,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压砂地无序发展,植被破坏、土地资源浪费、土壤微生态系统恶化等系列问题凸显。
2021年底,按照自治区决策部署,宁夏科技厅针对退砂耕地土壤干燥化、土传病害加重、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西瓜品质下降等问题,将研发退砂耕地种植西瓜技术纳入2022年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农业农村领域项目指南。
随后,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申报了“退砂地土壤质量提升与复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宁夏大学申报了“压砂地退砂后土壤微生态修复与西瓜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评审得分相近、研发水平相当、技术路线不同。项目立项评审环节,专家犯了难。
“农科院是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思路,宁夏大学是技术集成创新思路,两个团队的技术不分伯仲,拿掉哪个,都觉得可惜。”中卫市硒砂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鲁长才说。
适逢宁夏科技厅和财政厅联合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项目“赛马制”实施办法(试行)》,在发布榜单(指南)、公开揭榜(申报)、专家论证基础上,对同一榜单(指南)的两个以上揭榜(申报)单位先同时立项,后重点聚焦,优中选优。
“涉及重大产业技术需求,马虎不得。一个鸡蛋如果烂了呢?最好弄两个。”徐小涛称,鉴于多位专家的“舍不得”,科技厅决定平行立项,在这两个项目中进行“赛马制”试点。
现场评价,公平竞争
根据科技项目“赛马制”实施办法要求,宁夏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两个项目进行了现场评价。
紧挨着的两块西瓜地里,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宁夏中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6位专家在每块地选中一个点,随机依次取出5个瓜,现场检测,现场品尝,现场打分,评价指标包括农残、糖分、产量、技术可复制性等。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筛选出砧木和西瓜优新品种,在土壤修复、克服土传病害、高效节水、病虫害绿色防控方面均具有创新性。两个团队通过项目实施,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先从哪个角度入手?农科院团队在之前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如今退砂地的土壤问题又做了一次调研,确保有的放矢,这是宁夏大学团队所没有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宁夏大学团队集成了一套非常先进的技术,但最大的缺陷是太复杂,农民学不会。即使学会了,还得有保障,比如需要专门提供有机肥等。操作方法不易推广。”
专家组的最终意见是,宁夏农林科学院项目在聚焦退砂耕地突出问题方面针对性强,创建的轻简化栽培模式可复制、易推广,并形成了适合产区应用的技术规程,现场测评平均分94.5;宁夏大学项目聚焦生产突出问题不够精准,采用的土壤保育技术和物化科技成果比较繁琐,现场测评平均分90.8。
整合资源,取长补短
依照程序,宁夏科技厅对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承担的项目继续支持,拨付后续资金;宁夏大学承担的项目自行终止,进行验收。
“宁夏首次尝试‘赛马制’给我很多启示。最核心的一点是,对于农业科技而言,无论多先进的技术,最后都要落到农户手里。”徐小涛感慨道。他告诉记者,另一个启示来自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此次,两支团队都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整合了产学研优质资源,把产业链上的科研院所及企业创新力量都“集结”起来。
比如,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团队从区外引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院内联合了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还在“赛马场”当地与中卫市通茂硒砂瓜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卫市新阳光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研究提出了退砂地西瓜水肥精准调控技术,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肥料利用率达45%以上。
宁夏大学也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单位携手,形成退砂土壤地力提升技术模式5项,高效栽培技术模式6套,建立核心示范基地50亩,在中卫市兴仁镇示范推广面积500亩,建成国家级科技小院1个。
“‘赛马制’项目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后续工作中,我们将学习借鉴宁夏大学团队在基础研究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取长补短;继续熟化各项技术,扩大退砂地西瓜示范面积,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好科技支撑。”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杜慧莹表示。
在徐小涛看来,比赛不是目的,如何为产业和农民更好地服务,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这值得所有农业科研人员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