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9日 星期二
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加盟”食用菌种植
山东邹城农高区的蘑菇“科技味”十足
图为邹城农高区企业友泓生物的全自动生产线。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张文力

    邹城农高区内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超2600万平方米,智慧化种植超八成,其应用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张弘 邹城农高区管委会主任

    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光照传感器、风速控制器……8月下旬,记者走进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泓生物)的超级工厂,发现这里到处是“机关”。工作人员只需动动手指,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就能实现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排放等环境参数的自动控制,营造出适合蘑菇成长的良好环境。

    在山东邹城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邹城农高区)内,类似友泓生物这样的超级工厂并不少见。

    当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春风”吹遍邹城农高区众多企业时,这里的食用菌产业率先完成了从手工化农艺到智能化生产的升级。猴头菇、玉木耳、金耳、羊肚菌、赤松茸、黑皮鸡枞等众多珍稀品种也在这里获得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不但为当地农民撑起“致富伞”,更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激活了产业引擎。

    技术引领促发展

    “我们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从菌种培育到销售数据全流程可追溯,配备机械化设备374台套,装瓶、接种、栽培等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友泓生物生产部副厂长葛强说。得益于科技加持,友泓生物超级工厂日装瓶量达32万瓶,日产金针菇160吨,年产值达2.8亿元。

    在友泓生物超级工厂的全自动生产线上,记者发现,金针菇被装在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里,通过“轻轨”一样的空中传送设备运送到恒温、恒湿、光线适合的车间里进行培育。在这种洁净环境中生长起来的金针菇,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一样,口味和规格均处于最佳状态。

    “像这样的食用菌超级工厂,在我们这里还有20多家。”邹城农高区管委会主任张弘告诉记者,邹城农高区内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超2600万平方米,智慧化种植超八成,其应用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据专家介绍,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技术、边缘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将超级工厂内的每台设备、每条生产线、每个车间实时连接起来,并将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设备状态信息、生产数据,以最快的速度存储到工业级的实时数据库中,一旦出现异常,马上进入自动调节状态。

    正是因为科技含量十足,邹城农高区年产鲜菇达38万吨,产值35亿元,涵盖金针菇、杏鲍菇、玉木耳等20个名优品种及延伸产品,其中金针菇产量约占全国工厂化产量的14%。

    邹城农高区所在的邹城市是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一直关注邹城食用菌的发展,他表示,邹城是中国食药用菌行业里的“排头兵”,引领了中国食药用菌产业发展,邹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代表了中国食用菌由小到大、由大做强的发展历程。

    专家团队助创新

    8月中旬,邹城的室外温度达到了35℃以上。记者走进位于邹城农高区的山东常生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生源生物)工厂化食用菌车间,21℃的室温让人感到舒适。

    “猴头菇菌生长环境不能超过22℃,气温过高,菌丝就不会出菇了。”常生源生物厂区生产负责人赵德章向记者表示,“猴头菇是珍贵品种,但要实现工厂化种植非常难,必须进行专门研究。”

    猴头菇鲜美可口,是一种优良的食药两用真菌。企业想要探索更多珍稀菇类的工厂化发展路径,就需要专家团队的助力。

    在邹城农高区的牵线下,常生源生物与青岛农业大学郭立忠教授团队对接,把猴头菇栽培作为创新突破方向。经过培育,今年7月份,首批工厂化猴头菇成功上市,此举填补了鲁西南地区工厂化种植猴头菇的空白。

    张弘表示:“我们要树立树牢‘大食物观’,向植物、动物及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组织本地企业带着问题走出去同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把专家教授请进来实地调研指导、把脉会诊,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合作,深化完善‘企业+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机制。”

    早在7年前,李玉在邹城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开始食用菌品种选育和产业化推广工作。李晓博是李玉的学生,她长期驻扎邹城,在邹城成立了恒发菌业有限公司和山东科创食用菌技术研究院,开展食用菌技术攻关,不仅使珍稀食用菌白灵菇的生长周期由160天缩短到120天,品质亦得到大幅提升。

    今年5月,经过邹城农高区多方协调,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带领其专家团队也在此设立了菌草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50余亩的菌草长势喜人。

    据了解,在邹城农高区的积极助推下,截至目前,邹城多家企业已先后同吉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济南果品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搭建了成果转化平台基地,建立了人才引进机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