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华 马军伟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世界竞争格局重塑和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国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方面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亟待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同发力。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世界竞争格局重塑和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国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方面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亟待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同发力。
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可控性
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根本途径。
要加大投入力度,调整经费配置模式,强化政府在战略性科学工程开发上的核心引领和支撑作用,着力攻关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技术。要推进“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领域,搭建创新平台,覆盖从产业前沿技术追踪到生产线设备更新的产业链各环节。要探索科研共同体、众包众筹等新方式吸引各创新主体共同破解研究难题,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
要明确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强大多元的创新主体网络,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要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推进基于产业全链条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要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触发要素市场的优胜劣汰和有效竞争,推动原材料供给和商品生产按市场价值规律运行,提升要素市场配置能力。
建设统一大市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基础保障。
要进一步提振消费,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内需优势,形成国内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国内企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地位。要推进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备性和稳定性。要基于市场需求、要素禀赋、共性与特色、分工等因素合理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引导产业链供应链成员开展良性竞争和分工合作。要对标国际高水平营商环境,建立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的长效机制,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建立健全市场规则、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高标准市场体系中畅通衔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和信心。
要通过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对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增效起到关键性作用。要有效整合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充分发挥产业链供应链关联企业在“优供给”和“促消费”上的作用。同时,可考虑基于特色和优势品牌产品,对产业链供应链关联企业研发、生产和销售进行区域整合和协调,以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的理念进行流程管理,形成高效率和快响应的集群产业链供应链。
“走出去、请进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开放性
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使命任务。
要坚持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需求端动力,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有效利用各类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优势,统筹谋划和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一方面,基于“请进来”战略,吸引研发机构、优势企业落户中国,打造产业链集群,以此为纽带对接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强化与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关联。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承接先进产业转移,并以创办“产业大学”和推进“多地联动”为突破口,发起建立交叉性研究机构或参与建立国际创新联盟,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要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串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节点城市。
各经营主体要建立开放共享理念,主动融入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与合作伙伴互惠互利、共担风险,在竞争、合作和包容中形成发展共识。要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引资。产业链供应链主导企业要顺势而为,做出表率“走出去”,中小企业要与主导企业携手合作,抱团“走出去”。
此外,还要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全局出发,聚焦主体融合、要素融合和产业链供应链互动,将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加快集聚并实现共享互联融通,不断促进技术、市场与政策供给的紧密耦合,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王剑华系常熟理工学院商学院副教授,马军伟系常熟理工学院商学院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