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矫 阳
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承载河流。近几十年来,滹沱河常年断流,河畔植被稀少,盗采河沙不绝,土壤沙化严重,一度被称为“石门伤疤”,成为石家庄主要的风沙来源地。
“原来只要一起风,滹沱河河道刮来的风沙打在脸上都疼,黄沙漫天,窗户都不敢开。”石家庄藁城区一位居民回忆。
8月15日,正值全国首个生态日,记者来到滹沱河畔,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风光。昔日的滹沱河已蝶变换新颜,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尽显诗意。
记者了解到,为重现“母亲河”风貌,当地政府联合中国中铁,把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具体实践。
如何让贫瘠、不保水的荒滩砂土成为生态泥土?中国中铁通过联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邀请高校和农科院专家等方式组建栽培实验室,分析土壤基础数据、选配种植品种,对滹沱河土壤开展研究和改良试验。
试验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中国中铁建设团队在四千多份数据的基础上,经过百余次试验,最终确定了“生态+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对不同土质施加相应比例的腐殖土、有机肥和混合肥,利用旋耕机深翻、搅拌,让肥料均匀分布,对土壤进行改良,可形成生态循环的良好效果。”滹沱河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石家庄云际生态保护管理服务公司党工委书记、董事长陈志伟说。
据悉,在滹沱河生态修复中,形成了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省部级QC成果。
“我们在施工中尽量少用混凝土材料,而是尽可能用黏土、膨润土防水毯和反滤土工布结合的这种较为生态的方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幅提升河底防渗效果。”陈志伟说。
滹沱河河道上,隐隐可以看到河床底部及两侧浅水区放置着一个个钢丝石笼。“它可以借助河水的流动将水中的小颗粒土壤收集到石笼,有效防护了河水渗透和冲刷,也为河岸植物生长提供了生态土壤,推动了生态绿色河流的打造。”陈志伟说。
近年来,中国中铁通过土壤改良、苗木优化、防冲防渗、景观绿化、水生态修复等系列举措,修复水域208公顷、绿化河岸1076公顷、修建主要道路41公里,打造了“溪流·湖泊·湿地”连通的健康河流生态系统,让滹沱河成为石家庄最大的城市“绿肺”。
如今的滹沱河畔,移步皆是景、满目皆是春,生态蓝图已经变为美好现实,石家庄的“母亲河”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生态修复也点燃了滹沱河经济带腾飞的引擎。“廉州湖景区这片原来是一个大沙坑,按照原设计需要填筑300万方土再绿化。我们灵活利用地形,对沙坑进行边坡和坑底整理,形成了滩地景观湖,既贯彻了生态绿色理念,又促进了经济发展。”滹沱河生态修复项目运维管理人员、石家庄云际生态保护管理服务公司运维管理部部长王光乐说。
王光乐告诉记者,滹沱河生态系统修复的同时,连通了廉州湖和滹沱河水系,设计布设“一河两岸八岛一湿地”,形成滩地景观湖,打造了一个集主题文化、休闲娱乐、生态观光及健康产业为一体的廉州湖生态景区。
如今的滹沱河,区域生态、文化、产业、景观相得益彰,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