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4日 星期一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沿着总书记足迹学习科学调研方法之一
图为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风光。视觉中国供图

    ◎邱 然  佟亚楠  胡嘉彦

    编者按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主题教育中做好调查研究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攻坚克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更好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调研方法,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本报特邀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地方工作时期调研方法研究”(22ADJ003)课题组,撰写系列理论文章,即日起开始连载。

    一、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开展调查研究。他指出:“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决策权。”在地方工作时期,他坚持将人民群众作为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科学决策的坚实基础、执政成效的最高和最终评判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性贯穿于政策制定和实施全过程,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了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总体要求,即五个“必须坚持”。其中,第一个“必须坚持”是“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不仅明确了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辩证关系,更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指导。

    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调研实践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将执政为民落实到开展调查研究中,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

    (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好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善于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做得更好。”问卷调查是一种“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方法。运用此法做群众调研可以在短时间、大范围内,以高效率获取真实的社会信息,为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习近平已开始运用问卷调研“问需于民”。1984年3月,习近平在给正定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成员的一封信中写道:“到基层调查,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调查研究之风从县委大院兴起,吹进机关、乡镇。调查研究开展过程中,习近平发现,一些地方在汇报工作时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如何听到更多群众的需求?如何更好接受群众监督、了解真实民意?他提出:“搞问卷调查!”1984年10月上旬,5600份民意调查表印制出来。除了向各乡各单位发放调查表外,逢县城赶大集时,习近平就带着县委同志们,到主要街道向过路的群众发放调查问卷。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正定县委初步制定出全县1985年工作计划和要抓紧办的十件大事。在调研过程中,习近平主动问需于民,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调研根本目的。

    习近平主政福州时期组织制定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战略工程),可以说是应用问卷调研“问计于民”的典型案例。为科学规划福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布局、重点,习近平带领广大干部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在《福州晚报》刊发调查问卷,征求市民建议。半年后,由习近平主持制定的“3820”战略工程在福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审议通过。“3820”战略工程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为福州擘画了美好蓝图,确立了总纲领、总方略。“3820”战略工程的实施,切实增进了民生福祉,也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不仅在地方工作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仍非常注重开展问卷调研。伴随互联网蓬勃发展,网络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为进一步拓展问卷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提供了可能。2020年8月,“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征求意见活动,这在中央全会文件起草历史上是第一次。2022年4月,围绕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进行网络征求意见……通过问卷调研向人民“问需问计”,不仅凸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了大家的参政议政热情,也有助于政策制定“精准定位”。

    (二)“沉到一线”走进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沉到一线”,深入实地,以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并进行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问题,以此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地进行考察探究。

    1974年1月,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介绍四川办沼气的报道颇为触动。为破解梁家河缺煤少柴、村民点灯做饭难的窘境,他两次前往四川,实地考察了遂宁凯歌公社等17个沼气示范点,学习沼气技术。经过在四川扎实细致的实地调研和沉浸式学习,他对于修建沼气池的选址、规模、蓄水、产气等形成了系统认识,还从遂宁请了技术员蒋茂云到梁家河支援沼气建设,最终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群众点灯做饭难题。

    2007年3月,习近平任职上海市委书记。他坚持“沉到一线”,实地考察了19个区县。他每次下基层调研都会有所侧重,事前做足功课,针对当地实际问题制定调研主题。比如浦东新区调研以改革开放为重点,杨浦区的调研以民生为重点,静安区的调研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宝山区的调研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为重点……这一系列的实地调研,囊括了老百姓的关切,回答了上海如何发展的问题,为随后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地方实地调研,足迹遍布祖国大地,用真心倾听人民心声,规划地方发展大计,部署重大目标和任务。2012年底,习近平奔赴河北省阜平县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在此地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2013年11月,他赴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实地调研,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2018年9月,他赴东北三省实地调研后,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同年10月,他赴广东省考察,就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进行实地调研。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眉山、宜宾等地实地调研,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考察三苏祠谈文化自信,眺望三江口察长江生态保护,走进高校调研毕业生就业问题,深入企业鼓励自主创新……

    从最基层的梁家河大队到正定、厦门、宁德、福州、浙江、上海,再到中央,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沉到一线”,在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中,了解和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

    (三)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调查研究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习近平就认为与其让群众跋山涉水上访,不如领导干部直接下访,几个干部下去,几百个群众问题就解决了。下访督查调研的终极目的是为群众纾困解难,是各级机关、单位及其领导干部、工作人员接受群众监督、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为破解难题、科学发展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2002年10月,习近平从福建调任浙江。他奔赴一线开展下访督查调研,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要求所有的省级领导干部都要下到市里、县里,下去之前要提前利用广播等各种方式大范围地通知群众。2003年9月,他第一次下访就选择了情况复杂、反映问题多的浦江县。接访当天,习近平和省、市、县三级100多名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436批667人次,当场解决91个问题,定性清楚劝其息访的21件,交办落实责任的324件。

    在习近平连续5年的直接推动下,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制度取得明显成效。浙江群众非正常上访量从最多时的全国排名第三位后移到2005年的第三十位,是全国各省区市非正常上访量最少的地区之一。通过下访督查调研,把矛盾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化解在基层,解决的都是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如既往重视督查调研。他强调,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为群众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把日常监督和信访举报、巡视巡察结合起来,加强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对整改抓不好的要严肃问责。

    三、为做好调查研究树立榜样

    把群众作为调研对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到群众中去”作为调研的实现路径;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作为调研的终极目标,切切实实把调查研究的过程升华成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调研实践为我们做好调查研究树立了光辉榜样,给予我们诸多重要启示。

    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调查研究始终,要走出院子、迈开步子。党员干部要走进群众,走进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校园讲堂、居民社区,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既倾听群众顺耳话,也记下百姓逆耳言。要主动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带着疑问找难点、下定决心通堵点。用自己的耳朵听最真实的声音,用自己的眼睛看最真实的情况,把准群众需求的脉搏,实实在在搞好服务,使调研成果真正能够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调查研究始终,要“拜民师、汇民智”。政策落地的实际成效、制约发展的消极因素、干部履职的不足之处,人民群众最清楚、最明白,也最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拜人民为师”的心态、“甘当小学生”的姿态、“能说心里话”的状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善于从人民群众这一“源头活水”中获取好点子、好创意、好方法。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与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在接地气、通民情中找到务实有效、切实可行的办法和路径。

    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调查研究始终,要“解民忧、纾民困”。决策的制定是从群众中“来”,决策的执行和评估则要到群众中“去”。真心请人民群众当“裁判”,才能从民意中检验出决策的绩效。“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一件件实事的落实、一件件难事的解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才能使调查研究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同向发力、同轴共转。

    (作者邱然系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项目负责人,佟亚楠系四川省委党校中共党史专业在读研究生,胡嘉彦系军事学博士)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