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3日 星期一
新研究将帕米尔山地居民
“生态日历”理论化

    【环保时空】

    科技日报讯 (记者赵汉斌)记者6月30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民族植物学与多重组学攻关团队,首次将东部帕米尔山地居民“以草定牧”的生态日历系统化、理论化,量化评估了生态指标对季节性放牧活动的指示作用,并预测未来气候情景下,季节性放牧行为的潜在策略调整。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国际期刊《清洁生产杂志》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帕米尔高原地处中亚腹地,是古代中国与地中海各国文化交流的通道,其特殊的气候和地势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高山区域。

    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后杨慧钊等人研究发现,作为一种识别时间和空间的传统知识体系,生态日历在山地居民的生计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人根据生态日历及其对应的生态指标,确定开展放牧的时间,并随海拔梯度进行季节性迁移。

    各海拔梯度牧草的物候特征是最关键的生态指标。现代植被物候解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梯度下不同植被类型牧草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基于生态日历的季节性放牧活动高度吻合,这证实了当地季节性放牧传统做法的合理性,并揭示了与此相应的适应机制。

    “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山地居民的生计活动与原有的资源管理策略面临巨大的适应性威胁。”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雨华介绍,提高山地居民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并确保山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刻不容缓。

    “在未来气候情境下,夏季牧场仍将继续成为牧草资源的重要来源,牧民们可能需要在更高海拔地区停留更长时间,从而确保牧草资源的充足供应。”论文通讯作者之一、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许建初介绍,此项研究将生态日历作为科学知识和传统资源管理行动间的重要桥梁,为帕米尔山地牧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山地居民气候适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