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飞翔的天鹅。贺晶摄 |
三年来,在内蒙古与河北两省区的通力协作下,一系列水利、农牧、气象等领域的协同保护治理措施,使生态环境一度恶化的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重新焕发了生机。
◎本报记者 张景阳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内,大批迁徙而来的候鸟成群结队,时而在空中盘旋飞舞,时而在水面嬉戏觅食,为这片巨大的自然湿地带来勃勃生机。
对于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地带的乌兰察布来说,国家级的湿地公园弥足珍贵。多年前,与内蒙古许多湿地河流一样,察汗淖尔湿地也经历过环境退化甚至干涸。
三年来,在内蒙古与河北两省区的通力协作下,一系列水利、农牧、气象等领域的协同保护治理措施,使生态环境一度恶化的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重新焕发了生机。作为“主战场”之一的商都县,更是实招硬招频出,让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换新颜。
硬核措施守护地下水位
察汗淖尔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季节性湿地,在生态安全、涵养水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察汗淖尔湿地史称“漠南盐池”。从地图上看,湿地横跨内蒙古、河北两省区。流域总面积7359平方公里,其中,内蒙古境内4925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67%。
受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影响,察汗淖尔流域内地下水位曾经一度下降严重,导致草原功能退化和次生盐渍化,风沙危害多发,生物多样性受损。商都县草原工作站站长阴林回忆说,最极端的时候,湿地中湖泊的湖底全部裸露出来,只在夏季雨水频繁时能形成小范围水面。
从2020年开始,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委大力支持指导下,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三级党委政府主动扛起主体责任,把察汗淖尔湿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统筹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察汗淖尔湿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面推开。
保护湿地生态,根源在于保护地下水位。商都县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在湿地范围内和周边地区大力压减农业用水量,实施“水改旱”试点工程项目14.53万亩,拆除喷灌设备389套,全部实现应退尽退、应拆尽拆,同时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积极推广应用高效节水技术,完成实施高标准建设项目3.27万亩。
“我们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及时关闭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灌溉机井355眼、流域内1196眼,严控新打取水井,大力推行农业综合水价改革,累计安装智能节水计量设施4476套,最大程度保障湿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商都县湿地中心主任冀宏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道。
商都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庞学峰近期忙于入农户、进田头,落实低耗水作物种植计划,他告诉记者:“以前都是把旱地改良为水地,提高农业单产。现在‘水改旱’,只为保护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
如今的商都县,燕麦草、小杂粮、覆膜马铃薯等耐旱作物成为主打农作物,以水定粮改变了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农业形态。庞学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燕麦草,只搞“雨养”农业,不使用地下水,耕作成本大幅下降,加上轮作和“水改旱”补贴,亩效益可比种甜菜增加约200元人民币。
为了做到精准高效的保护,乌兰察布市将境内4885平方公里察汗淖尔流域划分为湿地保护修复区、地下水超采重点治理区和流域涵养保护区3大区域。湿地保护修复区内依法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违法占用、开采、开垦、放牧等人为活动;地下水超采重点治理区以保护湿地周边地下水资源、减少渗漏和无效耗水为目标,禁止取用生产用水;流域涵养保护区以地下水保护和流域生态修复为首要任务,注重提高用水效率,全面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流域生态全面好转。
抑尘增绿促进湿地修复
科学治理盐碱地和裸露土地,是有效治理和快速恢复察汗淖尔湿地的重要措施。
在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随处可见灰绿藜——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的植物。“灰绿藜俗称灰菜,是北方常见的一种耐碱植物。但在盐碱凸斑里,如此顽强的植物也必须经过人工铺沙隔离碱土、单独移栽育苗钵、滴灌浇水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才有成活的可能。”阴林介绍。
阴林告诉记者,湿地恢复,首先要选择适地植物。除了灰绿藜,许多乡土植物也先后成为试验对象。最终,马莲、碱蓬、雾冰藜、盐爪爪等植物顽强地在白色盐碱地里扎下了根,逐渐铺展绿色。
此外,商都县还持续加大雨季飞播种草力度,在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植被修复区,补植补种900亩裸露地,确保将公园植被修复为近自然的天然草地和植物群落;在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保育区中,扩大网格化修复面积,全面提高湿地植被盖度;在湿地公园外围,继续扩大植被修复面积,达到有水时不起尘、无水时有植被也不会起尘的修复效果。
“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在湿地治理过程中,修复退化林地和草原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59万亩、森林抚育3万亩,并计划利用5年时间实施退化防护林修复工程10万亩。”商都县县长杨文辉介绍说。
商都县还根据治理需要,有序推进十八顷河、特布乌拉河河道疏浚治理工程,保护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河流原生态;组织加强河道巡护,将5条一级支流全部升级为县级管理河道,明确了5条支流的县级河长,常态化开展巡河工作,深入推进河道“清四乱”,防止侵占河道,维护河道通畅。
环境向好丰富生物多样性
目前,在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内,许多珍稀植物已扎下了根。据监测,2022年,察汗淖尔流域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9.6%,地下水位逐步回升,湿地99种植被长势好于往年同期。
“遗鸥、草原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今年首次出现,赤麻鸭、天鹅等鸟类数量也增加到了119种!”冀宏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数据显示,2021年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草地地上生产力同比提高0.93%,达到44.78公斤/亩;2022年同比提高0.1%,达到44.85公斤/亩。2017年以来,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浮尘日数年均为6天,2022年浮尘日数同比下降0.37%,扬沙日数同比下降0.95%。今年,监测系统还在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内首次捕捉到赤狐、蒙古兔、猪獾等珍稀哺乳动物的活动痕迹。
“生态保护,久久为功,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商都县对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治理会一直在路上。”商都县委书记高永斌向记者强调。
高永斌表示,针对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的治理,下一步商都县将继续在“绿化”上下功夫,在“管护”上出硬招,在“修复”上求实效。将从实制定“三区”管控实施细则,强化湿地生态监测系统体系建设,继续用好湿地管护联合执法队伍,发挥长效保护机制作用;持续实施最严格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调整种养业结构,巩固好“水改旱”成果,高质高效实施好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全力推进察汗淖尔流域整体生态保护和修复,进一步加大跨区域协作和协同修复力度,全面提升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