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成宽
2022年11月16日,北京落叶纷飞的时候,您走了。
96年的人生,植物研究一直是您的头等大事。
为摸清我国植物资源的家底,您从1950年开始野外调查,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阴湿的云南热带雨林到陡峭的四川悬崖,采集到了大量的植物标本,获得了丰富的一手研究资料。
为了采集植物标本,增加对植物形态变异的认识,您从不惧艰险。
1958年,在云南勐腊热带雨林考察时,您不幸感染恶性疟疾,持续高烧不退。命悬一线之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4名青年为您紧急输血1600毫升,才将您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几十年间,您对我国植物分类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共发表28个新属约1370个新种,是毛茛科、苦苣苔科、荨麻科等类群分类研究的集大成者。
然而,常年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凝视植物的细微结构,给您的眼睛带来了巨大损伤。
2019年元宵节过后,90多岁的您感到左眼不适,助手急忙陪您去医院检查。检查过程中,助手才得知,您的右眼竟然在10年前就已经失明了,而您从未对周围的人提及。
仅靠一只眼睛,10余年间,您一直坚持在标本馆里看显微镜、作研究,出版了多本著作,完成了几十篇论文。
您倾尽一生为植物建立“档案”,却不希望自己被“看见”。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您都没主动告诉至亲。
如今,虽然您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您对植物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谦虚自省的君子风范,会永远指引和激励后来人。